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故事五:《妙算惊人——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江苏省金坛人,我国着名数学家。他从小就有天才的数学头脑,在学习中特别善於动脑筋,以后全凭自学,一步一步登上科学的高峰。他先后担任过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数学权威。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
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
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
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终於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故事六:《读书迷-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一生为真理而奔走呼号的战斗者。他除了写有着名长篇小说《怎么办?》以外,还着有许多有关社会、自然和文艺理论的论文。
1828年7月24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在伏尔加河边美丽的萨拉托夫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牧师,很有学问。家里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室,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有空就到这里来。
7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读书就简直入了迷,他经常一面吃饭,一面看书。有一天早晨,妈妈看到孩子好长时间没从厨房里出来,心想这孩子到底吃了些什么?於是,他母亲悄悄地走到厨房门前,只看到小车尔尼雪夫斯基正在那里为一篇小说中的人物而哭泣流泪。妈妈喊来了他的父亲,又拿了很多他平时喜欢读的书哄他,他才擦擦眼泪继续吃饭。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喜欢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喜欢英国作家狄更斯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小说,还读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由於他坚持不懈的努力,10岁时,就已赶上了15岁中学生的水平。
他14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萨拉托夫的教会中学。那里的教师多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除了讲些老掉牙的教材外,不能给学生提供任何新鲜有用的知识。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不满。
有一次,老师布置写作文,他不受老师的限制,很快写出了一篇关於读书学习方法的文章。他说:“知识就像一座有无数宝藏的大山,越往深处发掘,越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在知识的园地里不屈不挠地耕耘。”文章写成之后,学生们就争相传阅,这像在他的心灵里,点燃了更旺盛的求知之火。
16岁时,车尔尼雪夫斯基已经通晓7种外国语,大量阅读了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文章。第二年,他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
在大学读书的几年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加勤奋,读书常常是通宵达旦,被老师和同学戏谑地称为“伏尔加河边的读书迷”。
“读书迷”,名不虚传,这也就是他最终能成为着名文学家的根本原因。
故事七:《炸药发明家诺贝尔》
诺贝尔(1833~1896),是瑞典大化学家,被誉为“炸药大王”。他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父亲热爱科学,一心想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有一年,诺贝尔家失了火,弄得家中一贫如洗,只得漂洋过海到俄国谋生。父亲开了一家日用五金商店,还设了一个装满机械和各种化学药品的小实验室,在经商之余从事科学实验。
小诺贝尔经常看到工人为了开凿铁路在荒山野岭手拿铁镐砸石头,既费劲又费时。父亲发明了一种炸药,不费劲地把大山劈开了。他对这种神奇的炸药着了迷,喜欢陪父亲汔在实验室里。他记熟了各种化学物品的名称,常向父亲提出各种不懂的问题,父亲总是耐心地给他讲解,还指导他做小实验。
诺贝尔17岁的时候,父亲决定让他去周游世界,开开眼界。他兴奋地问父亲:“我这次旅行的任务是什么?”父亲严肃地说:“你只身离家,远渡重洋,是为了学习各国新的科学和技术。明白吗?”诺贝尔点点头。
诺贝尔遵照父亲的旨意,先后到了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又去英国参加了世界博览会,最后横渡大西洋,到美国的机械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
诺贝尔这次旅行整整用了两年。他除了尽情观赏了世界各地的奇异风光外,还学习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和一些科学实验,拜访了着名科学家、教授和学者,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诺贝尔回到祖国,继承父亲研制炸药的事业,有一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突然炸药爆炸,他差点儿被炸死,实验室也炸毁了。但他不灰心,又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终於成功了,炸药的专利使他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他临终前留下遗嘱:将全部财产捐献出来,设立学术奖金,鼓励全世界一切献身於科学事业的人。
故事八:《安徒生:童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安徒生是全世界着名的童话家,他的家乡在丹麦一个小镇上。小时候,安徒生家里非常贫穷,父亲是个补鞋匠,母亲帮人家洗衣服,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安徒生的玩伴也都是些穷人家的孩子,那些有钱人都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跟穷孩子一块儿玩。有很多穷孩子从小就要帮家里干活,因此很多时候安徒生是一个人。
有一次,父亲看孤独的在家玩,就说:“孩子,爸爸来陪你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