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湖南长沙出了哪些人物

湖南长沙出了哪些人物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4-27 02:1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长沙人物志之总序:热血烈士出湖南

《长沙名人》是《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中的一部。本书所收录的名人都是在全国知名度很高,且在某一领域有突建树,出生时间早(抗日战争胜利以前),出名时间亦较早(一般在20年前即有名气)的人物。知名度,亦即公众知晓率。而衡量公众知晓率高低的标志在于这些人物在教科书、辞书、报刊、杂志、学术论著、文学作品等书刊,以及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中出现频率的大小。为了较为完整地展示百年长沙的社会演变过程,所录人物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政治倾向不同的人。

  至于“长沙”,在历史、地址上有多种概念。自从1844年照相术传入中国以来,“长沙”主要有两种所指。一是1911年以前的“长沙府”,包括长沙、善化(民国后并入长沙县)、浏阳、宁乡、湘阴、益阳、安化、湘潭、湘乡、醴陵、攸县、茶陵等12县州。如籍贯湘潭、生于1863年的国画大师白石老人就曾自镌印章一枚,曰“中国长沙湘潭人也”,这个长沙便是指长沙府。二是现今的、长沙市”,包括今长沙市区,长沙、宁乡、望城三县和浏阳市。还有一些名人,籍贯虽非长沙,但与长沙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年轻时就读于长沙,或长期活动、工作于长沙,或逝世后归葬于长沙。这部分人物中的成就卓著者,我们也将其归入“长沙名人”之列,这是长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的历史地位所使然。

 本专题共收录“长沙名人”350位,照片870幅,大致按门类、出生先后和版面组合的需要进行编排。这么多的名人,洋洋大观集于一册,在近代中国恐怕只有长沙等少数几个城市能够做到。可以说,湖南是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名人辈出的省份,特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之多,居全国之冠。而湖南人才又大多数集中在省城长沙。如果没有湘籍人士,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无从下笔。以《辞海》为据,近代中国政治人物中,湖南籍人士44人,居全国之首;次为广东,38人;再次浙江,22人。现代中国政治人物,湖南63人;第二位为广东44人;第三位为四川,40人。

    近代以来,湖湘人才以联袂而起、结群而强著称于世。先后涌现六大影响中国政治进程的人才群体: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学主变派;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以谭嗣同、唐才常、沈荩、杨毓麟、熊希龄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焦达峰等为代表的资产阶段革命派;以谭延、杨度、刘人熙、符定一等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以及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为代表的新民学会派。各个人才群体内的成员,在政治上、学术上观点比较接近,相互间交往密切。这一茬又一茬的人才群体在中国近代社会舞台上扮演了各自的角色,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清嘉道(1796—1850)年间,以长沙岳麓书院陶澍、魏源为首的经学主变派高扬南宋湖湘学派和清初王夫之的、经世致用”之学,把知识界从汉学训诂中角脱出来,去探讨改革弊政、拯救危机的现实问题。这种学风影响到整个近代的湖湘学子。湖南近代人才辈出,陶澍称得上是肇始第一人,贺长龄曾是他的下属,魏源在他幕中达14年之久。张佩纶赞其为、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山”,意即陶澍是近代湖南人才群的源头。曾国藩兴办湘军,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

 从清道光到民初,长沙籍的大臣、尚书、总督、巡抚、都督就有20多人,如谭继洵、谭钟麟、劳崇光、张百熙、瞿鸿机、谭延、黄铖、刘人熙等等。两江总督是清王朝极为重要的官位,它管辖着当时的江苏、安徽等等。两江总督是清王朝极为重要的官位,它管辖着当时的江苏、安徽和江西省,是清王朝财赋的主要来源。近代两江总督共30任,湖南人就占去了8位,他们是陶澍、李星沅、曾国藩、刘坤一、彭玉麟、左宗棠、曾国荃、李兴锐。除刘坤一是新宁人、彭玉麟是衡阳人外,其他都是长沙人。清末维新运动,湖南是最开风气的省份。大批热血青年聚集省城长沙,在湖南巡抚的支持下,开学会、兴学堂、办报纸、辟轮运、建工厂,轰轰烈烈。

    维新志士中救国最坚定、最富牺牲精神的是长沙人,谭嗣同、唐才常、沈荩、林圭、秦力山等都为救国图强而壮烈牺牲。辛亥革命又是湖南人打头阵。同盟会的创会元老79人,湖南占其1/4,达20人,其中黄兴、宋教仁、陈天华是主将。1905年同盟会成立的头两年,有会员979人,湖南158人,占16%,是入会人数最多的省份。在推潘清王朝的斗争中和后来的反彭护国斗争中,许多长沙志士为国损躯,如蒋翊武、刘道一、陈天华、禹之谟、焦达峰、陈作新、黄兴、蔡锷等,他们都长眠在长沙岳麓山的苍松翠柏之中。孙中山在评论湘籍志士时说:“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

    清末君主立宪派是近代湖南的又一人才群体,但以前许多论述湖南人才群体的文章,好像都在有意回避这一事实的存在。长沙是20世纪初全国最早发起立宪请愿运动的地方,是全国立宪派的重要基地,这与当时长沙聚集着大批向往开明宪政的知识分子不无关系。这个群体中的一些人物,如谭延、杨度、刘人熙、符定一等,确实是一群“旷代逸才”。他们不仅推进了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民主化进程,而且对发展长沙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到民国时期,长沙涌现的政治、军事名人就更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前期,黄埔军校1—5期共有学员7399人,其中湖南青年2189人,占1/4强。在国共两党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权争夺战中,湖南为双方输送了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国民党方面,蒋介石虽重用浙江籍人士,但湘籍将领的比例也不小,著名者有程潜、唐生智、陈明仁、陶峙岳、李默庵、宋希濂、黄杰等。在共产党方面,湘籍人才之多,更是其他省难以望其项背。开国领袖毛泽东,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党和国家领导人任弼时、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现任国务院总理朱基都出自长沙。

   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在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和57位上将中,湖南籍的元帅有3人、大将6人、上将19人,其中从长沙走出去的有元帅2人(彭德怀、罗荣桓),大将5人,上将12人。以“灿若群星,辉映神州”来形容这一人才集中的情况实不为过。

    湖南长沙在文化、教育、艺术方面的名人数量虽不及江浙一带,但为数也不少。特别是近代湖南知识界介行教育救国以来,这类人才大量涌现。大致可分三大人才群体:一是社会科学家群体,以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居多。如哲学家李达、金岳霖、蔡仪、李泽厚,历史学家周谷城、翦伯赞、吕振羽、杨荣国,以及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国际法学家周鱼便生等。二是教育家群体。这是湘城人民最引以为荣的一个人才群体,他们创立和培育了一批全国知名学校,向海内外各条战线输送了无以数计的优秀人才。明德中学创始人胡元亻炎、周南女中创始人朱剑凡、省立一中校长符定一、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长郡中学校长王季范、雅礼中学校长劳启祥等,无一不为湘城父老和湖湘学子所敬仰。三是文学艺术家群体,谓之“文艺湘军”。如作家萧三、丁玲、谢冰莹、周立波,美术家齐白石、杨应修、李立、陈白一,剧作家田流、欧阳予倩,音乐家黎锦晖、贺绿汀、吕骥,电影明星黎明晖、王人美、胡萍等,名气之大,作品流传之广,可谓家喻户晓。

   20世纪进入下半期,三湘大地又崛起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人才群体,这就是湖南院士群体。早在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首次选聘院士81人,湖南就有6人当选,其中5人为长沙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5年中国科学院先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和中国工程院1994年选聘院士以来,全国的两院院士已有1000多人,其中湖南院士达百余名。湖南院士包括湘籍院士和长期在长沙工作的外省市籍院士。据初步调查,湖南院士共有104名,其中湘籍院士82名(湘籍院士中长沙籍和曾在长沙读书的达52名),在长沙工作的院士目前还有22名。不少院士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在国际科技某一领域创下了许多第一,或成为某学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92年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中国著名科学家”纪念邮票,长沙就占去2人,一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依原体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一位是中国骨肠病学创始人之一的医学家老孝骞。还有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旋转态振幅的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农学家袁隆平,有“地洼学说之父”美誉的地质学家陈国达等。像这样享有国际盛誉,在某一领域有开拓性创新的两院院士,长沙不下数十人。

    从上述介绍可知,“长沙名人”集中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领域,在工商业和经济管理领域鲜有像荣毅仁、王光英、胡厥文那样显赫人物的出现。本书编制入选人物名录时仅列举了龙璋、粱焕奎、范旭东、刘廷芳等十多位实业界人物,加上有多位未能找到照片,因而在本书中,“实业界名人”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说是湖南近代人才结构的一种缺陷。

 湖南人才之盛、长沙人才之盛,只是近一百多年来才有的现象。纵观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湖财并非出人才的地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收1840年前历代名人3005人,湖南人仅有23位,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这从湘军崛起以后的情态形成非常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湖南、长沙从19世纪中叶开始涌现大批名人?首先,心忧天下、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是造就长沙近代人才辈出的主要动因。近代长沙名人,大多继承嘉道湘籍经世派之传统,崇尚南宋理学中的湖湘学派。湘汀学派的一个鲜明特点,就蝗马传习理学的学术教育活动同经邦济世、解危救难的强烈经世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反对为学“不充实有用的”“腐儒”学风,而主张“通晓时务物理”,“留心经济之学”;在知与行的关系上,重行的作用,强调致知力行,知行互发。明末清初,王夫之又把经世思想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近代,湖湘经世学派发展到了巅峰。魏源首开近世风气,在学术上复兴今文经学,打破旧汉学板块而为新学;在政治上首介“师夷长技以制夷”,使湖湘学风为之一变,新风骤起。正如王运评曰,湖财“嘉道以后,人彦辈出,始洗蛮风。”在经世致用学风的薰陶之下,三湘大地人才层出不穷。尽管不同人才群体的政治主张可能迥异,而注重经世致用则是他们的共同之点。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长沙学子热衷于投身社会政治活动,有不少人成为社会之干才,国家之栋梁,并因此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湖湘人士的经世愿望为何如此强烈,与湖南人的性可靠有关。关于湖南人的性格,《史记》称其“骠悍”,《隋书》谓之“劲悍决烈”,陈宝箴曰“好胜尚气”,长沙人章干钊亦云“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到近代,湖南人的这种性格特征尤为突出。湘军以书生领军,却敢于“拔硬寨”、“打死仗”;维新时期,谭嗣同高呼“流血请自嗣同始”,唐才常豪言“敢犯天下之不韪,负天下之恶名,粉骨齑身”;辛亥革命时期,陈天华蹈海以拆后人,黄兴断指犹战,宋教仁献身宪政,禹之谟绝笔遗书曰“躯壳死耳,我志长存”,蔡锷倡言“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这一切都表明湖南人确实具有一种卓厉敢死、刚劲笃实的特殊性格。直到当代,这种性格仍未改变。

   1959年,面对势不可挡的冒进之风,只有湖南人敢于硬碰,“彭、黄、张、周”四人中就有三个半湖南人(张闻天是长沙的女婿,算半个长沙人)。历史证明,大凡湖南人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有了一种思想主张,就不会轻易改变,这不能不说是长沙名人辈出的一个特殊的原因。

   其次,湘城教育之盛是造成湘城桃李遍天下的重要基础。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楚境一隅,经营天下”的局面,而长沙作为湖南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则成为湖南各地人才成长的基础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到清中期后,在罗典、欧阳厚均等著名山长的主持下,注入了“经世致用”的新鲜血液,成为近代几个人才群体的大本营。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唐才常、沈荩、刘揆一、陈天华、杨昌济、程潜等都曾就读于岳麓书院。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沙教育再掀高潮,与一大批维新志士在长沙掀起一阵又一阵“教育救国”浪潮有很大关系。1897年维新运动高潮之时,梁启超从上海来到长沙,与谭嗣同等创办时条学堂,将长沙的教育救国思潮再次推向高潮。本书所录人物中林圭、秦力山、蔡锷、范旭东、曹典球都是时务学堂的学生。梁启超强调“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知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于学校”。在这一声浪的推动下,长沙创办学校教育形成了热潮;也正是教育救国思想的激励下,许多人选择了教育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名校不断涌现,明德、周南、长郡、雅礼、省立一中、第一师范、湖南大学等名扬全国。本书所收录的名人中,无论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还是科学技术领域,相当一部分都出自这些名校。如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向警予、刘少奇、李维汉、李立三、李富春、夏明翰、郭亮、任弼时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直接从第一师范、省立一中、长群中学、育才中学等长沙著名学校走上革命道路的。以两院院士为例,亦可作有力说明。据初步调查,明德、长郡、雅礼、一中、广益(师大附中)5怕中学共出两院院士37人,其中湘籍院士31人,占湘籍院士总数的38%,可谓长沙名校,院士摇篮。

   第三,20世纪的留学潮为长沙造就了大批人才。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纷纷东渡日本留学,在此十余年时间里,掀起了一个留日运动高潮。在这一高潮中,湖南是留日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而长沙则是留日运动的中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初,湖南抚院首次官费派遣学生12人赴日留学,其中长沙学子占去10人。1903年后实行官费、私费并举,留日学生人数再度增加。到1904年湖南留日学生达37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的11%强。至1910年(宣统二年),湖南官费留学生达211人。本书收录的人物就有不少留日学生。如共兴、陈天华、禹之谟、林圭、秦力山、周震鳞、焦达峰、蔡锷、仇鳌、章士钊、胡元亻炎、朱剑凡、何炳麟、也昭绶、易培基、杨昌济、范旭东、徐特立、欧阳倩、田汉、杨树达等等。1919—1920年前后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又骒湖南居全国这冠。1919年3月17日,首批大规模的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启程。这批学生总数为89人,湖南学生占了43人,接近一半。五四运动爆发后,湖南的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有346人,占全国赴法学生1576人的22%,仅次于四川,居第二位。仅长郡中学,就有28人赴法勤工俭学。新民学会会员中有蔡和森、萧子升、李立三、向警予、李维汉、罗学瓒、张昆弟、李富春、萧三、蔡畅等10多人先后赴法。

   随后,从20年代直至50年代,在科技救国口号的感召开,又有大批长沙学子赴欧美、日本和前苏联攻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长沙早期的社会科学家周鱼便生、金岳霖、杨东莼、刘佛年等都曾留学欧美或日本。科技界名人中的留学生更为普遍,本书收录的“早期科技界名人”17人中有11位留过学,占66%;两院院士57人中有30位留学生,占53%。第四,家族、血缘关系乃至桑梓之情既为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了氛围,又为人才群体的形成编织了纽带,出现众多名人家族。兄弟、父子、叔侄、岳婿、夫妻等都是名人的情况比比皆是。如刘揆一、刘道一,唐生智、唐生明,鲁涤平、鲁荡平兄弟;曾国藩、曾纪泽,谭继洵、谭嗣同,周凤九、周光召父子;欧阳中鹄、欧阳予倩,沈荩、沈其震祖孙等等,不一而足。还出现不少的名人家庭,如湘潭黎氏三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均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郡中学著名的“三李”李薰、李·、李芬,后来分别成为我国著名的金属物理学、电子学和铁道桥梁专家。名门望族之间的联姻也十分普遍,如胡林翼为陶澍的女婿,左宗棠与陶澍、柳午亭与李肖聃系儿女亲家,丁鹏翥、曹典球两家,沈荩、周凤九两家也有联姻关系;杨昌济是毛泽东的岳父,熊瑾玎为廖沫沙的岳父,何键系李觉的岳父等等,不胜枚举。夫妻双双均为名人,在革命队 尤为显目,如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畅,柳直荀、李淑一,甘泗淇、李贞,等等。除亲属关系餐,还有师生关系、部属关系,他们这间相互勉励,相互提携,也促进了人才群体的形成。群体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形成一个人的思想态度和信仰时给他以影响的人群。以家族、血缘关系结成的群体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主要的群体之一。在这个群体中,名人的形象、目标和规范往往会成为其亲属、后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他们努力达到的标准。中国是一个重家训和家教的国度,在名人家族中易形成奋发成才的良好氛围。这其中很自然地包含着光耀遗泽的思绪。推而广之,是一种文化乡恋、桑梓之情。“惟楚有材”这一令楚人自傲的豪言状语,本身体现着一种浓厚炽烈的文化乡恋情结,并激励着湖湘学人惯发济世的雄才大略。湖湘学人的这种桑梓之情,较其他地区更为浓烈。这不仅表现为他们对湖湘文的自信,而且把继承先祖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素有“义主褒美乡贤”的传统,对乡邦文化有一种弥足珍贵的情感。湖湘学人对乡邦文化的自护与酷爱,正是湖湘文化绵延不断的奥秘所在,也是三湘大地具有凝聚人才,形成人才群体的根由之一。

     正是基于这一动机,许多名人之后,如左宗棠曾孙女左景范、龙璋孙女龙永宁、杨毓麟孙女杨亦王子、黄钺之子黄祖国、丁鹏翥侄孙女丁平一、沈其震之侄周忠尚、贺耀组侄孙贺孝武、谭云山侄女胡信、李觉之侄李昆元、向达之子向荣旦等,听说要编辑《长沙名人》一书,送来了他们珍藏多年的先辈照片。许多照片是第一次公之于世,使本画册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