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说,刘邦这个人,有仁义,有爱心,喜欢给别人好处,很大方,这些算是他的优点吧!但是他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说喜欢喝酒,而且很好色。更大的缺点是不喜欢做种地及做赚钱的事情。年纪慢慢大了,到政府部门做个办事员,跟县里的各路小吏们都打得火热。
贪图享受和好色是人之本性,刘邦不排斥甚至于迷恋这些人性中看起来比较低级的东西,所以他对人性了解得很清楚。当然,刘邦的“好酒及色”也给他带来过很大的麻烦。他进入咸阳和彭城之后,马上就泡到酒色堆中,差点爬不出来,几乎误了大事,其实就是误了大事。他最后还是勉强爬出来了。当然,不是他自己爬出来的,在咸阳是弟兄们强行拉出来的,在彭城则是被项羽打出来。
史记还说:刘邦“试为吏,廷中吏无所不狎侮。”这就是说,刘邦这个人,善于跟群众打成一片。而且,不那么讲规矩,没有那么多排场,也不会那么一本正经,甚至于有点无赖。刘邦起家的第一步是做个亭长,管着方圆十里内的社会治安。史记上说:刘邦经常跑到酒店里去喝酒,不给钱,记帐。年底的时候酒家还把他的欠帐免了。至于其原因,史书说是因为店家看到刘邦的身上有怪物出现。但是其真实原因可能是:第一,刘邦是乡治保主任,有资格白吃白喝。第二,刘邦不完全是白吃,他还帮酒店拉生意呢!他自己可以喝酒不付钱,他拉来喝酒的别人不能不付钱啊。
这个性格不是很符合儒家的英雄和圣贤观,因为孔子是主张“不重则不威”的,但是刘邦则根本“不重”,似乎也没有想到要“威”起来。一直到他当皇帝之后,他的部下还跟他在一起喝酒打闹,不讲规矩。但是,这种性格做事的效果有时候却好。他多次以偷袭的方式夺取韩信的军队。在鸿门宴前骗项伯,鸿沟之约骗项羽。这些事情都必须有无赖的习气才能做得出来。韩信和项羽至少在表面上是一本正经的君子,最容易被这种略带无赖性格的人玩弄于鼓掌当中。
刘邦最大的缺点是出身较低,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所以,他带兵打仗并不是很在行。他起兵后东南西北打了一圈,最后输得连老窝都没有了,只好投奔项梁。楚汉相争的时候,也经常在优势条件下被打得全军覆没,落荒而逃。但是,这同样也是他成功的原因。正因为他缺乏知识积累,所以他对别人能够放手使用。因为他自己就是流氓,所以他不怕别人对他耍流氓。“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刘邦因为自己缺乏才能,所以只能把手下的人当作老师来请教。马斯洛讲人需求的五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刘邦放手使用部下,部下也就放手施展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干。项羽则相反,因为他自己的能力太强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强,他的手下完全被他个人的光辉所掩盖,只能听他的指挥,这导致他手下的大将都严重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发展到后来,在刘邦的多路进攻面前,项羽不能不东奔西走,到处灭火。所以项羽实际可以算是被累死的,当然更严格的说是被拖死的。
司马迁总结刘邦最大的优点是“仁而爱人,喜施,常有大度”。奇怪,很少有人注意到刘邦这么大的优点。中国人常讲“仁者无敌”。为什么?因为大的事业从来都一个团队一起干的,作为领导,只有让大家觉得跟你干是有前途的,才可能愿意跟着你拼命。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从不吝惜给别人好处,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虚幻的名誉,他都很乐意。他派陈平去收买离间楚国的将士,一下就给了四万金,而且不问陈平是怎么用的,只要能够收到实际的效果就行。他打算用韩信,就一下子封了一个大将军,虽然没有实权,但是韩信很看重这个名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等到项羽把刘邦封到汉中巴蜀的时候,诸侯慕名跟他的也有几万人,包括韩信和陈平都从项羽手下转投刘邦了。垓下之战前,他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魏王,封英布为九江王,一下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项羽则远不如他大方。所以刘邦的人马越打越多,项羽越打越少。
仁者无敌还表现在懂得该放手时且放手,这样就能给潜在的对手以希望,不会把敌人逼到拼命的地步。项梁死后,楚怀王打算派军队攻击秦国。怀王身边的老将们都认为项羽太残暴了,沛公是宽大长者,派他去比较合适。这就给了刘邦发展自己力量的机会。刘邦打到咸阳的时候,手下将领有人劝刘邦杀掉秦王,刘邦就不同意。后来又与秦民“约法三章”,除秦国之苛法,大得秦国人心。燕王卢绾背叛逃走后,还总是想着能够得到他的宽恕,等他病好了之后,再来跟他道歉。韩信老是被他骗,但是还一直对他忠心耿耿。刘邦消灭了项羽之后,以“鲁公”的名号安葬项羽。所以后来项羽家族都投降了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首先分封自己最痛恨的雍齿。虽然大致消灭了异姓王,但是至少韩信和彭越不是他亲自杀的,也没有证据表明是刘邦自己的意思。至于他直系的人马,那些没有封王的人,则基本上都有好的结果。这些虽然都是政治手段,但是也能说明他待人比较宽容,大家都信任他。
这几条浓缩一下,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就是说:大的行为,不斤斤计较于小的细节;大的礼节,不必在乎小的礼让。前些年有一本书很流行,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其提倡的观念与“大行不顾细谨”这句话似乎是矛盾的。但是仔细想来,其实也不矛盾,因为各人的条件和位置不同。比如红朝太祖就是一个“大行不顾细谨”的人。有人评价说:正是因为太祖不追究细节,所以他手下的人都能够勇于担当,反而取得了天下。他的对手则因为过多考虑细节,被细节所缠绕,抓不住重点,部属们也都束手束脚,所以失了天下。什么叫“大行”,就是做大的事业。什么叫作“大礼”,就是给别人好处。做大事才能给别人以大利,给别人大利才可能做得了大事。这就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
刘邦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当领袖的。的确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却是作为领袖一直带着队伍做大的。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的是非常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