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后感(一)
继《陈寅恪与傅斯年》后,又手棒岳南的新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南渡》、《北归》、《离别》)反复研读。读后,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鸿篇巨作震撼之余,更多的则是感叹和无语。如果前者是再现了陈寅恪和傅斯年追求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而《南渡北归》三部曲则是立体呈现了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史诗巨着,“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的命运剧变,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更重要的是在含泪读完每部多达450多页的大部头后,他们完全颠覆了我从小所受的历史教育,对大师们经历的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敬佩作者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简单描写,而是重点着墨大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的交待以及人物成长的家世背景及其对他们成长(特别是思想形成和专业造诣)的关联影响,辅以详实的背景材料为支撑,兼具文学作品的流畅描绘和历史学家严谨的治学方式的考据和追溯,让这三部厚实的巨着能让人有一气呵成读完的冲动,同时读后带给读者深深地思考。在为大师命运悲叹之余,在无法排遣的怆然中,不得不去仔细思量如果身处其境自己又该作何诀择和判断。历史不可重来,但以史为鉴,是每一个国家和有使命感的人都应该看重的。
历史的真相,对于我们认识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叶企孙、曾昭抡、陈梦家、吴宓、穆旦等大家都有重要意义。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大师们在重要人生关口的选择对启迪后人方面将有深刻影响。
多么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一个岁月安稳的时代,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能凭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各自的学术上有所建树,带领我们这个巨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开放、自由,鼓励创新的时代对国家的发展有多大意义毋庸置疑,在经历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变革之后,后世之人当以历史为鉴,开启一个全新的民主、自由时代。
当再次吟诵陈寅恪的诗词“东城老父机先烛,南渡残生梦独多。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时,相信大师们的精神和伟业以及他们遭逢的命运洗礼会深深警示后来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二)
写于2012年夏,重新整理。《南渡北归》可谓大块头的历史佳作,可与这几年出名的《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相媲美。内容丰富、详实,是一部了解民国文化和抗日历史的佳作。
刚读完岳南着的《南渡北归》之南渡,堪称民国时期大师们命运变迁的史诗巨着,着重描写了清华、北大、南开、同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囯营造学社等在抗日期间艰难跋涉的历程,大师们包括蔡元堷、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梁思成、梁思永、李济、林徽因、金岳霖、冯友兰等,命运坎坷,刚毅坚卓!文中还有大量的注释和考证,还原了很多历史真相:张自忠在卢沟桥事变中的历史污点、胡适对学生运动的批判议认及对日主和的由来,()还有林徽因和金岳霖之间柏拉图式的爱情,等等。何时能追寻一趟大师们南渡之足迹:长沙、云南蒙自、昆明、四川李庄。再加上重庆、腾冲、松山、龙陵,可谓抗日文化苦旅!
《南渡北归》第二部精彩内容多多:方先觉军长在以少战多的衡阳保卫战中最终是投降还是停战?闻一多教授如何从一名新月诗人变成楚辞学者再变成一位共产斗士;为了让苏联出兵东北,美、英、苏在1945年初达成“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利益(外蒙正式独立),苏联红军在东北大肆掠夺厂矿、交通设备。身为驻美大使,胡适如何外交斡旋,让美国政府停止对日贸易;九一八事变后的大撤退是是张学良自己主意,还是受蒋介石指使?
终于读完了《南渡北归》之离别篇。抗日胜利后,内战爆发,最终胡适、傅斯年等人撤到台湾,梅贻琦等人赴美,陈寅恪、梁思成等大部分教授都留在大陆准备建设新中国。短暂的欣喜之后,新中国开始复制苏联发展模式,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随后爆发了反右、文革等系列政治运动。奉行独立、自由的大师们大多被迫害至死,自杀者甚多。梁思成临终前说过:“抗战八年,跋山涉水,面对饥饿与疾病,过关斩将,终于迎来胜利之日,但过不了文革这一关。”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南渡北归读后感(三)
第一次在网上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封面上那些联袂推荐的作家的大名所吸引的,李存葆、莫言、张志忠、朱向前等……,然后觉得很奇怪,何谓“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什么才称得上是大师,这里所指的大师又是哪方面的呢?于是毫不犹豫地在网上买了下来,最近才看完第一部分,南渡,就深深被其中的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以及两者交叉呈现的内容所吸引,更准确地说是感动。有感于大师们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更有感于他们的治学、求学之严谨,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烙印在他们心底的那一份爱国与求学的精神不来,同样,带给我们的这一份感动也同样永存!
《南渡北归》它以时代背景,历史变迁为线索,按时空的逻辑细致全面地描述20世纪在我国国家危亡,民族饱受凌辱的特殊历史时代,一些有志有为的学术大师们的命运变迁,他们是中国近代最有名的知识分子,也是近代中国在饱受列强侵略和瓜分后保留下来的知识分子的种子,然而他们的命运,时运都很不济,可谓是“命运多舛”,用文中自己的文字来讲就是“天欤,亦或时运欤”?
在这样一部着作里,我们看到了无数大师级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要么抱病离开,要么含恨而终,要么终于与自己毕生所追求所向往的事业与人生失之交臂,悔不终生。他们为了中国的文化传承事业,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放弃了自己原本美满的生活,违背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或放弃权威、名利本可以双收的社会地位,或失去亲人,或离开爱侣,而这些都是他们所不想更不愿的,然而他们处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一切都身不由己,一切也都理所当然。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们付出了,牺牲了,可是值还是不值?
我想它留给我们后人尤其是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应该是更为深刻的思考与反省,如今局势安稳,环境充裕,我们可否一时像这些大师们一样潜心于学术,专注于真知,废寝忘食不是为了备考,绞尽脑汁不是为了作弊,我想我们不会如此肤浅,不会这么快对一件事情失去热情,失去耐心。
书中阐明了一个观点,当代的中国人(指那个历史剧烈变迁的时代),大多“下愚上欺”,官僚勾结、腐败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面对这样的民众,如果仅强其体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在这一点上,我想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由强其体魄,转为强其精神、灵魂的观点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从这一个层面上来看,发展壮大中国知识分子队伍,重视文化、知识、品德的教育就显得越为重要了。这也是这批大师们命运剧烈变迁留给后人的一大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