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多年,中国的大企业主要考虑的问题不外乎环境、战略和国际化。就环境而言,他们想成长为百亿乃至千亿级公司,就要和中国社会、政府、商业文化、竞争对手以及员工探索和谐相处;面向专业化与多元化、重型化与轻型化、面向外需与面向内需等多种路径选择,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明确发展战略;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在考虑全球产业链布局。
当这些巨头花费巨大精力稳固了自身的平台,却发现在脚下,由“小人物”引燃的变革火种已经要点燃整个商业。
过去四年,最重要的商业变革是电商和移动互联网,这基本上是商界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贡献。
电商当然有泡沫,但其告诉所有做消费品的人,不管生产任何东西都可以去渠道化,可以让消费者掌握你的未来,无论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电商的精髓是把消费权还给消费者,造就订单式生产和粉丝经济,从而形成巨量的消费习惯。天猫光棍节销售额突破191亿元,小米的成功,京东对苏宁的逆袭,一次又一次告诉所有需要店铺以及靠渠道与消费者接触的人,电商是标配,就像过去,每个公司都必须建自己的官方网站一样。
电商让商业的发起者从企业变成了用户,移动互联网则让用户与智能终端捆绑在一起,并可以基于此进行阅读、娱乐、社交、互动、开发、金融支付。于是,整个商业的根基都变了。
这其实是一次内需革命的升级版。过去,国家只把国民当做劳动者,为国外市场生产;后来,13亿人变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而现在13亿人中的很多人,可以和企业互动,通过个体的自主选择表达并产生创意,他们变成了价值生产者。感谢电商和移动互联网把13亿人解放出来,给了这些人创造力自由发挥的空间。谁能把13亿人从单纯的劳动者、消费者变成价值创意提供者,谁的生意就可能无限广阔。阿里巴巴是一个典型,它先把用户变成自己的消费者,然后把部分用户变成产品的提供者。
商界“小人物”让移动互联网和电商成为标配,巨头必须向“小人物”靠拢。如果不能适应电商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能抢占智能终端,把13亿人变成你的粉丝,你即使再大,可能都会失火。现在,商业革命的时候已经到了。
我们看到,在中国最具创新气质的个人银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董事长马蔚华正在进行一次基于移动终端的自我革命,公开宣称要打倒信用卡。在地产领域,作为中国商业地产之王,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意识到如果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店铺可能就租不出去,就会死。在IT领域,联想CEO杨元庆已经变成一个产品控,联想也一改过去稳重的产业报国范儿,疯狂研发各种移动互联网时代与用户亲密友好的东西,更加娱乐化、互动化。
创刊四年来,《创业家》都在埋头发现了不起的商界“小人物”,在他们身上寻找变革和创新的基因和冲动,但现在抬起头,我们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因为他们而改变。大企业和小企业终于在创新的旗帜下汇合,寰球同此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