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庸大学历史文化博物馆
冯庸大学校长冯庸在贯彻民国教育方针的同时,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独特的视角,创立了“冯庸教育主义”,即“三纲”“八德”“八正”“教养”“始基”。“八德”则是冯庸教育主义的主要内容。“八德”为孝、悌
、忠、信、礼、义、廉、耻八种道德观念。“八正”是“八德”的补充,是实践“八德”的方法。冯庸大学办学方针是贯彻爱国主义的精神,以培养新人、改造社会为基本出发点,加强道德教育、实业教育、军事教育和体育,并使它们结合起来。在进行这些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实用、实战,着眼于培养道德纯正、体魄健康、有武勇精神、懂军事、会技术的新青年,从而达到爱国、救国的目的。在冯庸大学墙上写上了办学宗旨“造成新中华的青年”,极力主张把爱国主义、民族自立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冯庸大学的精神核心,是以传统的中国文化为根基,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青年人的前途。
汉卿楼
随着冯庸大学名气日盛,所遵循的冯庸教育
主义锋芒直指日本帝国主义,引起日军强烈不满,将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31年19日清晨6点30分,沈阳城沦陷,整个城市顿时陷入空前的劫难中。21日下午4点,冯庸大学和东北大学及东北大学工厂,均被日军占领,日本兵在学校内进行全面搜查,捣毁了校舍、实习工厂、办公设施等,将教室、宿舍的箱柜洗劫一空。日本兵还蛮横地强令学生们当天全部离校,不准再上课。
冯庸
9月22日上午11时,日军将冯庸大学校长冯庸逮捕监禁。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威迫被关押的冯庸出任东北领袖,组织满洲独立,并正式提出两项
条件:一是永远脱离国民政府,宣布独立国;二是承认日本在满蒙一切已得权利。本庄繁还承诺,在军力上由日方充分帮助,财政由满铁株式会社接济,让冯庸替代张学良主持东北政局。冯庸大义凛然,断然拒绝:“因此若杀我,我亦死得光明磊落”,“死耳,誓不为卖国贼”。日本人认为冯庸还有利用价值,所以暂时未对冯庸下毒手。冯庸通过来探望他的老师给学校传递了一张纸条:“冯大师生速到北平。”学生们开始准备前往北平。
很多人开始为解救冯庸积极地活动。最后在冯庸大学日籍教授冈部平太帮助下,10月3日日军释放了冯庸。几经磨难,28日,冯庸回到北平主持流亡中的冯庸大学校务,筹备冯庸大学复校工作。1932年10月1日,冯庸大学师生在北平西直门崇元观五号的前陆军大学校舍复校,张学良参加了开学典礼。
冯庸率歼俄义勇军赴满洲里途中的场景
1933年6月,冯家私产基本耗尽,冯庸大学再也没有恢复学校的力量了。经张学良同意,冯庸将学校并入东北大学。此
事在《国立东北大学廿四周年纪念册》有如下记载:“1933年6月,冯庸大学结束,并入本校,所占原陆军大学校址,由军委会拨本校校舍。”冯庸大学绝大部分学生各奔东西。他们有的报考了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少数学生转到浙江大学和河南大学;还有的回东北加入中共地下组织继续抗日,有的青年投考军校,报效国家。
冯庸大学从建立到解散,共有三批毕业生。作为东北的第一所私立大学的冯庸大学,历时六年宣告结束。
其它相关/冯庸[历史人物]
1931年年底,冯庸会同当时东北知名进步人士王化一、卢广绩、阎宝航等人同赴南京,向蒋介石请愿抗日。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沪抗战打响,流亡中的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由冯庸率领到上海参加阵地宣传和救护工作。1933年初,日军进攻热河省,冯庸又带领学生赴承德参加抗日。
1933年9月,冯庸决定将学校并入东北大学,冯庸和许多爱国师生继续参加抗日活动。
官宦生涯/冯庸[历史人物]
冯庸早年曾任东北空军司令及铁甲车司令。西安事变前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中将研究委员。他到西安向张学良要求带兵,当一名师长。但张仅许诺他当个旅长。期间,张将自己的苦闷和对蒋介石的不满向冯倾诉。冯想利用自己与陈诚的交情,把张的处境和苦衷反映给蒋,以疏通蒋张关系。但这些经陈诚转达给蒋时,却变成了对张的揭发和控告,使蒋后来觉得冯忠诚可靠。因此,在事变后他仍得到重用。
抗战期间,他先后任昆山、长兴、襄樊等地警备司令、戒严司令,战区军法执行监等职。
1949年后,他先后担任过台北市长、国有资产局局长、高雄港口司令等要职。
1981年2月15日于台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