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清朝李鸿章的历史人生

清朝李鸿章的历史人生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15 19:14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李鸿章时年21岁,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意气风发的少年李鸿章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为我是著之意。他确实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这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的病一发不可收拾,胃血管破裂。大口大口的吐着紫黑色的血块。

  李鸿章在临终之前依旧心系大清朝,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内忧外患,强大起来。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流芳百世了,遗臭万年倒是有可能。李鸿章满含忧愤,虽已咽气,但双目炯炯不闭。

  “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吧。”老臣周馥痛哭流涕,李鸿章至此双目乃瞑,魂归九泉。

  太息斯人去,萧条徒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大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

  在签字的最后关头,李鸿章老泪横流,“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终必会失败求和。”

  最后,经过多次谈判,李鸿章为清政府省下一亿两白银,使得清政府得以继续苟延残喘。但他是否想过,若自己没有过于抓权和采取“保船避战”的政策,清政府对北洋水师的经费不至于减少如斯,甲午海战的结局亦有可能改变,但历史没有假设。

  也正是马关条约的强烈刺激,使得李中堂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后回朝,途经日本横滨,老人家无论如何不肯登岸,无奈需要换船,在老人家的坚持之下两船之间架起了一块木板,已过古稀之年的李中堂,在狂风呼啸的海面之上,毅然决然的蹒跚着步子,慢慢腾挪了过去。

  一道残阳映照在老人的身上,须发飘飘,涕泗横流,望着近在咫尺的小小岛国,老人家睁不开那双浑浊的老眼,这里是毁了他一生荣光之地,是毁了他心爱的国家的罪恶之都。

  老人家不愿再当卖国贼,不愿在成为替罪羊,奈何慈禧太后一再电催中堂北上。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中堂再次签订《辛丑条约》,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李中堂病倒了,一病不起。此时他再也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到了濒危的程度。李中堂双目含恨,浑身颤动,在病榻之上指挥下级官员将损失降到了最低,从十亿两降到了四亿五千两,“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中堂接受了这个侮辱。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迎来了自己一生的最后时刻,望着这个他奉献了一生的国家,想起自己年轻时曾有过的流芳百世的梦想,忆起创办洋务,高举富国强兵的旗帜。李中堂难以瞑目!

  呜呼哀哉!从此天下,再无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