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虎将”。又名谢晓云。1903年生于湖南邵阳上车桥(今属。曾当过学徒、染工。1924年入湘军当兵。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特务大队大队长,红7军19师55团团长,江西军区赣县模范团团长红三军团4师12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大洋嶂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与十倍于己之敌展开殊死拼杀,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并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战后,红3军团政治部授予12团5连“以少胜多、顽强防御模范红五连”的锦旗。谢嵩作战勇敢,指挥机敏果断,处处身先士卒,在战斗中曾5次负伤。1934年8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他三等红星奖章。
" x# k5 A2 e0 B1 W- j% D* {' J' ] 同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为了调动敌人兵力,减少中央红军北上的阻力,谢嵩奉命率12团向广东方向进发。待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达到诱敌目的之后,他又率部巧妙地甩掉敌人,迅速赶上了主力部队。长征途中多次率部担负主攻任务,渡赤水河,占屡建战功。到陕北后,任陕甘省军事部参谋长,参与组建红29军的工作,先后任红29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代军长、军长,率部坚持陕北地区的军事斗争,配合东征、西征等战役,胜利完成了任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赞扬。1937年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U$ O( D! x8 k$ a2 O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派到山西,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武装部作战科科长,游击第1路纵队司令员。1937年底,在赴延安汇报工作途中因车祸负重伤,翌年初在陕西绥德牺牲,时年35岁。曾南生,战斗英雄。湖南邵阳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排长。1951年在朝鲜洪川吾野坪北山战斗中,带领一名战士用麻雀战术战斗五小时,击退美军、南朝鲜军两个排的连续进攻。战友牺牲后,一人坚持战斗,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二级青年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2年10月8日在坚守顶洞里西山战斗中牺牲。同年,部队党委根据其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生前所在排被命名为“曾南生排”。革命家、政治家、新四军老战士袁国平
0 ?) c+ [* ^' U" e$ M: j7 F0 H袁国平1906一1941), 湖南邵东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笔名最寒。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大队学习。积极参加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右派的斗争。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左翼宣传队队长,随军北伐。1927年参加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后转移至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党代表。1929年11月,任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部主任。1930年6月,任工农红军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任工农红军第8军政治委员。1933年1月起,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第1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两次人闽作战。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委员,抗日红军大学第2分校政治委员,教导师政治委员,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等职。 9 s* s- h9 s; n! ^7 d6 ~
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3月18日,毛泽东向新四军主要负责人项英介绍说:“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4月26日,他到达皖南歙县岩寺新四军军部,当日即向新四军第l、第2、第3支队排以上干部传达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新四军今后任务的指示。6月17日至19日,主持召开了新四军第一届政治工作会议,确定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指明了领导方式与工作方式。会后,用两个月时间,到南京、江宁、镇江、丹阳、芜湖一带敌后战场视察,到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在当时“亡国论”盛行的形势下,他深信“中国抗战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战胜日本”。 1939年2月7日至17日,主持召开新四军第二届政治工作会议,作了题为《新四军一年来政治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会后,根据红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抗日统一战线环境,主持起草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4月颁布实行,使新四军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化、条例化和制度化。2月15日,在《抗敌》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江南敌后游击战争中的军队政治工作》一文,根据在江南敌后作战8个月的经验,论述了新的条件下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政治工作需要完成的任务。同年12月2日,在新四军政治部召开的宣传教 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过去宣教工作的总结及今后宣教工作的任务》的报告,指出:“建军必须建人,建人必须建脑”。 “要把党的政治主张变成一件实际的物质力量”,“变成人民自己的主张”。“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理论和实践的一 致。”他对新四军政治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贡献。 2 m1 t, a$ ]8 U) ^# v) X4 A: c
2 n( x% f5 B, c. Z# U# R1 C, M
1941年1月14日,袁国平在皖南事变中身中四弹,卫士连的战士轮流背着他继续突围。一月十五日凌晨到江边章家渡,国民党军紧追不舍,袁国平再次要求战士丢下自己未果,便悄悄地从口袋里掏出,向自己的头部扣动扳机,牺牲时年仅三十五岁。遗骸于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九日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二零零八年,袁国平百年诞辰。经中央批准,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等单位联合摄制了大型人物传记片《父亲·将军》并在央视播出。拍摄期间,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在接见袁国平之子袁振威(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教授)时说:你父亲袁国平贡献很大,一百发子弹射向敌人,一发留给自己,不连累战友,不当俘虏,了不起。[胡曾] 唐朝大诗人——(公元839年)
2 I: Q% P9 u% G$ B: R' r胡曾,唐代诗人,大约在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时,胡曾出生在邵西竹山湾(今邵阳县长阳铺镇秋田村)一个叫盖井石的小院落里。胡曾自小聪明好学,小时即能诗善文,《唐才子传》说他“天分高爽,气度不凡”,《宝庆府志》称赞他“少负才誉,文藻煜然”。唐咸通年间,胡曾赴长安进士试未第,从此闲居长安,结识了一些文人和官场上的朋友,政治上虽不很得意,但文名却越来越大。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路岩为剑南节度使,很看重胡曾的文章,便邀请胡曾去做他的幕僚。其时,西南夷族小国经常侵扰蜀地边境,使镇守蜀地的历任地方官都无法对付,颇感头疼。胡曾到蜀地后,仅以一纸大气磅礴的檄文,便劝谕西山八国来朝,从而名闻遐迩。后路岩被害,高骈接替路岩担任剑南节度使,他也十分仰重胡曾的人品和才气,又召他为幕府从事,掌书记。高骈很器重胡曾,经常让他参预机要,凡剑南节度使衙门的所有奏折和公文,都出自胡曾的手笔。时西南边陲的南诏王割据今云南一带,不断侵犯骚扰西蜀边境,使蜀地边民和南诏的少数民族百姓都不堪战祸,流离失所。胡曾刚到高骈任所时候,正碰上南诏王骠信兴兵进犯隽洲(今四川西昌)、雅洲(今四川雅安市),并派人以木夹书送到高骈任所,向高骈提出“欲借锦江饮马”的狂言,态度十分傲慢。由于连年混战,双方老百姓已经民不聊生,如果重开战端,人民又将卷入战争的苦难深渊。为了制止这场战争,以保边境安宁,使蜀地人民和南诏骠信,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答南诏牒》。牒文对南诏王的无理要求和狂妄气焰,进行了义正辞严的劝诫和驳斥,并以“众星拱北辰,百谷趋东海,天地尚不能违,而况人乎”的比喻,来说明唐王朝中央集权的强大和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牒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威之以兵,字字铿锵,情真意切。南诏王骠信读了胡曾的这篇牒文以后,既对牒文中所说的道理心悦诚服,又为牒文中的凛然正气和唐王朝的强大军威所慑服,再也不敢造次,并把自己的独生子送到唐王朝作为人质,请求罢兵和好。从这以后,南诏和唐王朝再也没有发生战事,边境的人民相互友好,安居乐业。胡曾的《答南诏牒》一纸退兵,在历史上被引为美谈,使胡曾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声誉,而且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后,高骈调任荆南节度使,渐有异志,于是胡曾决然辞去幕府之职,赴湘南担任延唐县(今宁远县)令。在担任延唐县令期间,他编著了《九嶷图经》,又在玉王官山下修建了一座舜祠,这对于今天研究九嶷山和舜文化,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胡曾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和诗,《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安定集》10卷,已佚。另有《九嶷图经》和《咏史诗》3卷。胡曾的诗多杂咏史事,语言通俗,风格平易,“庸夫俗子,亦知传闻。”中国文学史上,象这样自成体系创作咏史诗并以《咏史诗》名集的,胡曾是第一人。史传蜀后主荒淫无道,沉溺酒色,有人诵胡曾《咏史诗姑苏台》,蜀王闻诗后即为罢宴,可见胡曾诗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巨。
/ W4 j3 ?7 C l4 [胡曾的诗,在当时及以后追求艳丽、雕镂、骈俪的文人们中,并不被看重,甚至被认为是“庸浅不足成家”。他的诗真正受到人们重视是在宋代以后,是宋代至明代数百年中最有影响的启蒙读物。明、清以来创作的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皆引胡曾的咏史诗以证史实。( t3 f7 }5 U7 d
胡曾晚年,被朝廷册封三恪,赐锦衣还乡。后“终老于家据传,胡曾卒后,朝廷为表彰其功德,曾赐玉石泐碑为志,墓前有联曰草檄平南万古功勋昭日月,吟诗咏史千秋翰墨壮山河。 唐朝武安军节度使邓处讷,字冲韫,唐朝邵州龙潭(今洞口县黄桥镇垅潭村)人。年轻时,他跟随江西人闵顼在安南(今越南)护府。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他返道潭州(今长沙),观察使李裕被黄巢部乱兵所杀,城中无主。他召集各戍校官司说:“国家还未安定,我与你们一起安护州邑,等候皇上意旨如何?”众人称好。于是,邓处纳等推举闵顼为“留后”(官名),并请他向朝延禀报。当时,唐僖宗正在四川,特派遣使者前来抚慰,并封闵顼为检校尚书右仆射、钦化军节度使,邓处讷为邵州刺史。闵顼在治政中施行恩德,颇得民心,其部逐渐壮大。他同情衡州(今衡阳)刺史徐颢被周岳赶走的境遇,于是率兵前往招降。然而,闵顼中了周岳的埋伏而大败,不久被淮西将领黄皓所杀。周岳急率一支精兵进潭州,自称钦化军节度使。邓处讷在邵州听说闵顼被杀,十分悲愤。在诸将领吊唁闵顼时,邓说:“我与各位将军都受过仆射的重恩,今欲结集一州的兵力,为仆射报仇,诸君认为如何?”众人都表示赞同。于是,邓处讷厉兵秣马,积聚8年力量,并与武贞军节度使雷满结成联盟,于昭宗景福三年(893年)十二月攻破潭州,斩周岳首级于战场。唐昭宗下诏,封邓处讷为武安军节度使。数月后,刘建锋、马殷率部攻打澧州(今澧陵),邓处讷派遣邵州将领蒋勋、邓继崇率兵3000切断龙回关。马殷邓蒋勋,集乡兵守龙回关非常危险,不如归于他部下。蒋担心部属受刘建锋虐待,于是连夜逃跑。刘建锋率部胜利到达关卡上,说:“这是天意啊!”便全部打着邵州的旗牌,戴着邵州的铠甲。后邓处讷遭刘建锋部偷袭而被获遇害。 宋朝谏议大夫周仪
周仪,字我光,出生于北宋时期(生卒不祥),武冈县紫阳(今邵阳县塘田市、塘渡口一带)人。他年少时,居紫阳山下石室(今塘田市附近)读书。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登梁灏榜进士,官升至谏议大夫。周仪为人处事严峻刚直,敢言敢为,史称“嘉祐直臣”。他晚年回家乡创办学院,人称谏议书院。宋朝好善乐施的李杰
4 P) s/ |9 {# }李杰,生年不详,今长阳铺镇人。宋仁宗皇五年(1053),李杰考中进士后,先任永州知州,后又调知山西绛州,再为提点四川刑狱。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李杰被朝延从京城调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最后官至大理寺卿。李杰为官司清廉,生活俭朴,世人称他有名宦风度。在永州任知州期间,他曾捐献私钱,买书万卷赠送给家乡郡学。后来又积蓄了三年的傣禄钱,在家乡购置田产,创办义庄,周济家乡李氏家族中的贫困人家。义庄后来不断扩大,庄田竟达数千亩。后来,李杰认为义庄之名太重,他不愿以此沽名钓誉,只希望和李氏族人共同办好这个庄园,以造福李氏后人,遂把义庄之名易为同庄。对同庄的收入开销,李杰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他选定族中大公无私且有德望的人,掌管同庄的岁租收入,按照年成的丰歉量入而出,制订每年的周济计划,按季度对族中的穷人发放救济。族人中遇丧葬、婚娶、应试或其他急发事件,则按照服制的等级给予额外补给。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孙:“同庄所有,一毫勿私取,一力勿私役。”同庄的设立,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杰离开永州后,接替他担任永州知州的吴潜,曾两次撰文记述了这件事情。1089年,李杰卒。李杰死后26年,邵阳知县侯延庆还专门为同庄作记。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