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人物姓张?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人物姓张?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8-28 13:1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张 溥:(公元1602~1641年),字乾初,后改天如,号西铭,苏州太仓人(今江苏苏州)。

张溥师从徐光启,少时嗜学,所读书必手抄。诗文敏捷,与同里张采齐名,号“娄东二张”。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集江南诸社合为“复社”,倡复古学,以嗣“东林”自诩。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授庶吉士,乞归葬亲。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主“复社”虎丘大会


张 鲁:(生卒年待考),字公旗,沛国丰县人(今江苏丰县)。

张道陵之孙,继祖父在蜀地传道。后到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权,自称师君,下设祭酒管理各地。在各地道路上设“义舍”,置“义米、义肉”,任往来路人量腹取足。入其道者先交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

曹操进入汉中后投降之。


张 绣:(公元?~27年),武威祖厉人(今甘肃靖远西南部),汉朝董卓部将张济之侄。

在李傕、郭汜之乱中,张济的地位和李傕、郭汜相等。张济逝世后,张绣领其军,屯兵于宛城(今河南南阳)。后降曹操,不久又叛。操征袁绍时再降曹,为扬武将军,在官渡之战中有功。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逝世于征讨乌桓途中。


张 颌:(公元?~231年),字儁义,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部)。

初从韩馥镇压黄巾,后归附袁绍,任宁国将军。官渡之战后降曹操,授左将军。魏明帝时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部)大破蜀将马谡。

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第四次出兵攻魏,回师时在木门(今甘肃天水境内)设伏。张颌追蜀军至木门,中箭身亡。

张 遂:(公元673~727年),一行和尚,魏州昌乐人(今河南濮阳南乐)。著名唐朝天文学家。

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张 旭:(生卒年待考),字伯高,一字季明,世称张长史,唐朝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唐朝书法家。

张旭在唐开元年间曾来常熟任县尉,据史籍《唐国史补》等史书所记,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然后挥笔写字,有时竟用头发沾着墨汁疾书,洒醒后观赏自己的书法,龙飞凤舞,飘逸万态,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以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沉“醉尉街


张师德:(生卒年待考),字尚贤,开封襄邑人(今河南睢县)。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辛亥科状元。张师德为北宋第二位状元张去华之子,在父亲夺魁五十年后,张师德又金榜题名第一,为世人艳羡。张师德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耀州,迁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曾上疏请求赦免因贫苦无力还债之人,获准。一次,张师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时事问之,师德回答详备,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时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后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说:“张师德可用”,而契丹、高丽使者来朝,又大多让张师德接待。

宋天禧初(公元1O17年),张师德安抚淮南时染病,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为群牧使。再迁为吏部郎中。因病,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张师德孝谨有家法,不结交权贵,但体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迁,并逝于任上。张师德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张邦昌:(公元1083~1127年),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今河北部)。著名南宋卖国贼。

张邦昌举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职。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围攻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对金投降。次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他附金建立了傀儡政权,曾自称“楚帝”月余。

宋高宗即位后,张邦昌被流放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处死,终年四十四岁。


张 观:(生卒年待考),字思正,绛州绛县人(今山西绛县)。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甲寅科状元。张观年少时,即以严谨好学闻名乡里。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宋仁宗即位,迁太常丞,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出知杭州。还朝后,进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遇灾异,宋仁宗诏求直言,张观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条陈知人、严禁、尚贤、节用四事。河北发大水,又上疏建议:“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久以省禁锢,宽刑罚以振淹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置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复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

张唐卿:(公元1010~第十卷37年),字希元,山东青州人(今山东淄川)。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逝世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甲戌科状元。张唐卿十七岁,曾以诗文拜谒韩琦,韩琦对其才华甚为推重。中状元后,张唐卿通判陕州。期间,处事干练,决断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逝世,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亲时,此人恨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遂掘墓盗尸,将母亲尸骨与父亲同葬一处。事发,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张唐卿复审,言:“不过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释放此人。不久,张唐卿父亲病逝,因悲痛过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仅二十八岁。时人对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韩琦含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张之翰:(公元?~1296年),字周卿,晚号西岩老人,邯郸人。著名元朝清官。

元中统初任名磁路知事。至元中,拜行台御史,按察福建行省。不久称病辞官。因居官清正,朝中人望,纷纷向朝廷推荐他复职,复任户部郎。至元末,升翰林侍讲学士。请补外任,拜授松江知府。他上任后,减汰运往朝廷漕米的耗损虚数年十万担,防止了官吏贪污,减轻了人民负担;倡导教育,增设各类学校。当地百姓为纪念其善政,将其《检荒诗》刻在石上,传昭后人。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死在任上,归葬邯郸,著有《西岩集》三十卷。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会稽人(今浙江绍兴)。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

张非木:(公元1494~1544年),字体周,邯郸人。著名明朝清官,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举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进士。任河南延津县令时,适逢灾荒,以赈灾济粮的政策平息民乱,受到百姓爱戴。民间流传“前有长(清)张父,后有邯郸张母”的歌谣。

后升任南京河南道御史,清正廉洁。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病逝,终年五十岁。


张国彦:(公元1525~1598年),字熙载,号弘轩,邯郸人。著名明朝万历朝兵部、刑部尚书。

明嘉靖进士。授襄陵知县,后升兵科给事中。再迁山西参政、陕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政绩斐然,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升顺天府尹。以后奉召守关有功,迁户部侍郎,不久为都御史,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迁兵部尚书,后任刑部尚书等职。其子张我继、张我绳、张我续均为明朝官僚。张我续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傅,一门父子两尚书。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著名明朝政治家。

明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没有宰相的设置,但是他却有宰相的实权),海内称治。逝世后谥号“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张大千:(公元1899~1983年),原名权,改名爰,宇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近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书法家、文学家、收藏家,美食家、旅行家。

张大千以其深厚的文化学养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文化名人。

张九龄:(公元678~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今广东曲江),世称张曲江。著名唐朝诗人、初唐诗坛大家,和张说并称“二张”。

张九龄和张说一样出名,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诗篇传世。张九龄早年得张说赏识并推荐,唐中宗年间中进士,唐玄宗二十二年官至中书令。后受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的诗作前期温婉淡雅,后期质朴遒劲,雄浑刚健。其诗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怀远》传诵久远。


张 纮:(公元151~210年),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

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后来,张纮至许都为孙策求官,至此就在留在了许都,任会稽东部都尉。但孙权继位时张纮又返回了东吴,任长史之职。

张纮后来在公元210年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迁都时张纮逝世,终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张纮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许都时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见过一面,张纮称陈琳的文章写得好,陈琳说道:“我的文章比起你的来,就好比小巫见到大巫一样。”成语“小巫见大巫”也由此而来。


张 汤:(公元前?~前115年),杜陵人(今陕西长安东南部)。

张汤早年专门学习律令,曾任长安吏、茂陵尉等职。后经丞相田推荐,补授侍御史。审理陈皇后巫蛊一案时,他穷治党羽,汉武帝刘彻很赞赏他的能力,升迁其为太中大夫。后又与赵禹一起编,定《越宫律》和《朝律》。

当时汉武帝阳儒阴法,张汤投其所好,审办大案必附会《春秋》、《尚书》等古义,并猜摹汉武帝的意向办理。武帝想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苛的属吏去办;武帝想开释的,他就交给执法轻平的属吏去办。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反叛案,他都穷究根本,由是汉武帝对他信任益专,加官迁至御史大夫。

汉朝屡次对匈奴用兵,山东水旱灾又频仍,以致国库空虚,他秉承汉武帝意旨,请求改革币制,盐铁官营,算缗告缗,以排斥富商大贾,铲除豪强兼并之家,形成了“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的局面,因此也受到一些人对他的嫉妒憎恨,屡有人举发他;至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丞相府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共同揭发张汤的阴私事,汉武帝令赵禹责问,张汤遂自杀。后来武帝知道张汤的家产不过五百金,皆为俸赐所得,遂尽诛三长史,当时的丞相也羞愧自杀。


张 昭:(公元156~第二第十卷三6年),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苏徐州)。

少年时好学,擅长隶书,治《左氏春秋》,博览群书,著名于时。

汉末社会大乱,徐州士民多避难扬州,张昭也随着南渡。孙策创业江东,任张昭为长史,抚军中将,以管仲视之;孙策临终时,以弟孙权托付之。

张昭对孙权时常正色直谏。孙权常说:“我与张公谈论,不敢妄言。”全国惮之。吴置丞相,众共推张昭,孙权说:“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益也。”乃用顾雍。

孙权称帝后,封张昭为娄侯。张昭在家无事,著《春秋左氏传注》、《论语注》。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逝世,孙权素服临吊,谥号“文侯”。


张惠言:(公元?~年)。著名东汉易学家。

张惠言以治《易》学名家。他以传《春秋》之法治《易》,“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对东汉末今文《易》学家虞翻学说系统阐发,成为一代《易》学大家。


张世杰:(公元?~1279年),范阳人(今河北涿县)。著名南宋抗元将领。

张世杰行伍出身,因战功升都统制。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曾收复浙西诸城,又在焦山(今江苏镇江)江中大战,但失利。元军进迫临安时,他和文天祥主张力战到底,为丞相陈宜中所阻。次年临安失守,他率军由海路至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立端宗,坚决抵抗。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宋端宗死,又立赵为帝,任少傅、枢密副使,奉居山(今广东新会南部)。后与元将张弘范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溺死。张世杰与文天祥、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张弘范:(公元1238~1280年):字仲畴,涿州定兴人(今河北涿州)。

其父张柔(汉军八万户之一)也是蒙古名将。他早年辅佐其兄张弘略掌管顺天路事,公元1262年授行军总管,受命征讨叛将李璮于济南。张弘范扎营在城西险地,李璮出军突击诸将的营寨,唯独不向他进攻。弘范说:“我的营寨在险地,李璮示弱于我,必会以奇兵来袭,他肯定以为我还未醒悟。”遂筑长垒,在内伏甲士,在外挖壕,开东门。当夜又令士卒把壕挖得更深更宽。李璮不知道,第二天果然带飞桥来攻,士兵都陷在壕中,能跨壕而上突入门内的,都被伏兵杀死,并迫降两名敌将。

公元1269~1271年以万户参与襄阳、樊城之战。他率军千余驻万山,断宋军援兵;又献割断襄、樊两城连兵,献先破樊城,后取襄阳之策,为主帅阿术采纳,公元1274~1277年以先锋随从丞相伯颜率兵沿汉水入长江,进占建康,直取宋都临安,因功授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公元1278年授蒙古汉军都元帅,统率水陆军两万,分道追击南宋残部,俘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次年初,他率水师追至厓山,遇宋水军结船固守,遂控扼海口,长期围困,断其退路,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对进,并以遮障防矢石,勇登宋舰搏战,大破宋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宋臣陆秀夫负幼帝赵昰赴海死,宋遂亡,他立石碑记功。公元1280年正月病重,他沐浴更衣,由人扶至中庭,面对朝廷方向再拜,然后坐下,命上酒奏乐,与亲友道别。又取出忽必烈所赐剑甲,交给嗣子张珪说:“你父亲靠这些立功,你不要忘记了。”说完端坐而死。


张守皀:(公元?~739年),陕州河北人(今山西平陆)。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为瓜州刺史,连败吐蕃,稳定了西部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徙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辅国大将军等,屡败契丹,为“开元盛世”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但他后来生活腐败,冒功报捷遭贬,更主要的是他提拔重用了安禄山。当然,这是他无法预料的后事,更不能怪他助长了安禄山的反叛气焰,是历史给了安禄山一次机会。


张九钺:(公元1721~1803年),字度西,号紫岘。潭县人(今湖南湘潭)。清时湘潭昭潭书院山长。

生于康熙六十年,十二岁补博士弟子员,十三岁登采石太白楼赋诗。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拔贡,充正红旗官学教习。乾隆二十七年举顺天乡试,屡试礼部均不第,后以明确通榜进士分发江西,历峡江、南昌知县,升莲花同知,改发广东历知始兴、保昌、海阳等县,后以捕盗不力落职。此后,遍游河南嵩、洛、偃、巩间,寄情节吟咏,诗风要见雄奇。过武昌时,总督毕沅重其诗名,迎入节署,集名流纪念苏轼生日,饮酒赋诗,张九钺即席为长歌,四座惊叹。

张九钺虽只是一县令,但吟啸谐谈,潇洒自得,达官贵人乐与交游,称为紫岘先生。晚年回湘潭主讲昭潭书院十余年。清嘉庆八年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张九钺有《陶园诗集》、诗余二卷、《历代诗话》、《晋南随笔》、《峡江志》等。《沅湘耆旧集》收其古体诗九十七首,近体诗一百四十六首,世称“陶园诗老”,与新化“辽东诗老”欧阳辂并称。

张九钺诗有家学。其祖父文炳,为诗“排宋入唐,追踪老杜”。父辈中如埴、垣、坊等,均工于诗古文词。从兄弟中,九镡以诗名。自文炳以下五世,第三第十卷余人各有诗文别集。代湘潭张氏一门,以文学显名于世。


张 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亦号乐斋,张浚子,四川绵竹人。著名南宋理学家,岳麓书院山长。

宋绍兴三年生。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浚谪居永州,张栻随父学。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张栻再随父徙居永州,负笈至南岳从容不迫胡宏问河南程氏之学,凡八年。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宣文字,除直秘阁。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居父丧,时刘珙知潭州,重建岳麓书院,栻主其事,并撰《潭州岳麓书院记》,主讲其间,由是岳麓书院名盛一时。

宋乾道三年朱熹闻知张栻得衡山胡氏之学,自闽来访,与张栻讨论中庸之道。张栻邀请朱熹及其弟子林用中同游南岳。三人唱和诗多达一百四十九首,编为《南岳倡酬集》行世。

宋乾道六年奉诏入朝。次年冬被排挤落职,还长沙,主讲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宋乾道八年刘珙复知潭州,修岳麓书院,张栻主教事。翌年,辟岳麓书院教授。为学宣扬“礼者天之理”,主张“明理居敬”等理学思想。

宋乾道十年诏除旧职,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从此离潭州。宋淳熙七月年(公元1180年)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张栻居长沙,其故宅在妙高峰之阳,后人即其地建城南书院,今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即其遗址。


张 纲:(公元108~143年),字文纪,著名汉朝大臣。

张纲为人刚正不阿,为忠义之臣,以德行服众,深为人民爱戴。汉顺帝汉安元年,身为光禄大夫的张纲等八人被遣巡行州郡,以察贤奸。其中张纲一人年纪最轻、官位也最小。张纲才出洛阳都亭几里许,便慨然叹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即:祸国大盗正在那儿当道呢!何必去抓小偷啊!于是他即日毁车返都,并上书弹劾权倾一时的内戚大将军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兄弟,朝廷为之震动。后有广陵张婴杀太守聚众数万,乃举张纲为广陵太守。后张纲晓谕大义,使张婴投降,散其众。张纲安治广陵,道之以德,民皆安服。期年,张纲病逝,满城百姓恸哭。


张 俭:(公元115~198年),字元节,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西南部)。

张俭在汉桓帝时任山阳郡东部督邮,宦官侯览家在山阳郡,其家属仗势在当地作恶,张俭曾上书弹劾侯览及其家属,触怒侯览。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党锢祸起后,侯览诬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共为部党。朝廷下令通缉,张俭被迫流亡。官府缉拿甚急,张俭望门投止,许多人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直到党锢解禁才回到家乡。


张 角:(公元?~184年),冀州钜鹿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著名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张角初奉事黄老,依《太平经》部分内容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当时汉朝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剧烈,民不聊生。张角以符水咒说为民治病,发展徒众,十余年间达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汉灵帝中平元年甲子岁(公元184年)扬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时起事,自号“天公将军”,以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部众皆着黄巾以为标帜,故称“黄巾”。后张角病逝于军中,张宝、张梁先后战败被杀。


张 宝:(公元?~184年),张角之弟,冀州钜鹿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著名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宝同张角聚集贫苦民众五十万举义反汉,称“地公将军”。同年张梁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部)战逝世后,他率军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部)抗击汉将皇甫嵩,后被部将严政刺杀于阳城。


张 宝:(公元1763~1832年),字仙槎、梅痴,江苏上元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诗人、画家及旅行家。

张宝在二十岁时即绝意功名,载笔浪游四十余年,足迹遍及当时中国十四个省。他每遇名胜美景便绘图画景,并题诗其上,一时王侯公卿、学者、释道妇孺及外国使节争相藏、赠。他曾五游岭南,与当地名士多有交往。

张宝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曾游历澳门,作有《澳门远岛》,图坐西向东,正面临澳门内港北湾,为澳门西侧隔海对面山所见的澳门全景,形象较真确,富有史料价值。还有《泛槎图》六集刊行。


张 梁:(公元?~184年),张角之弟,冀州钜鹿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著名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随兄起义,称“人公将军”。曾与张角击退北中郎将卢植、东中郎将董卓的进攻。后东汉政府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往攻,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部)反击,后遭汉军夜袭,兵败战死。

我尽力查了,不知道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