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
【唐】罗隐
越海霜天暮,辞韬野草干。俊通司隶职,严奉武夫官。
眼恶藏蜂在,心粗逐物殚。近来脂腻足,驱遣不妨难。
鹰
【唐】徐夤
害物伤生性岂驯,且宜笼罩待知人。
惟擒燕雀啖腥血,却笑鸾皇啄翠筠。
狡兔穴多非尔识,鸣鸠脰短罚君身。
豪门不读诗书者,走马平原放玩频。
鹰
【唐】章孝标
星眸未放瞥秋毫,频掣金铃试雪毛。
会使老拳供口腹,莫辞亲手啖腥臊。
穿云自怪身如电,煞兔谁知吻胜刀。
可惜忍饥寒日暮,向人鵮断碧丝绦。
一、 画鸡
[明朝]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二、 鸡
[明朝] 瞿宗吉
处宗窗下对谈高,五德声名五彩毛。
自是范张情义重,烹割何必用牛刀。
三、 鸡
[唐朝末年] 崔道融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四、 画眉鸟
[北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五、 啄木鸟
[唐朝] 朱庆馀
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
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诗词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诗人们创造出无数美不胜收、传诵千古的诗歌。中国古代的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形式。中国最早的诗歌先后有四言、五言、七言、骚体等,其中又分古诗、律诗、绝句等。诗歌到了唐朝发展为鼎盛时期;唐朝以后,又以宋词、元曲等韵文形式出现。无论是哪种形式,诗歌中总离不开动物的形象。换句话说,借用各种动物形象,是诗人咏志抒怀的一种非常得体的形式。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成书,共收作品305篇,其中大部分为民间歌谣。这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古代我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诗歌中,就不乏运用动物形象的作品和语句。众所周知的《诗经》的开篇便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成了恋人的象征。《诗经》中还有许多诗是以动物冠名的,如《硕鼠》、《鸡鸣》等等。在《中国历代诗歌选》[i]所收的《诗经》39首诗歌中,共有31首直接谈到了动物(间接涉及动物的如“车”、“狩猎”等不计在内),占所选诗篇的80%。诗中所涉及的动物有马、牛、羊、鸡、鸠、鼠、熊罴、蚕、蟋蟀、狐狸、鸱鸮 (猫头鹰)、蠨蛸(喜蛛)、鱼、燕等。有些动物在一首诗里多次出现。
如果说《诗经》中的大部分诗为民间诗人所作,其间所用动物形象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那么先秦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在其诗作中所运用的动物形象就与民歌中的动物有所不同了。例如,屈原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就使用了这样一些动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凤凰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等等。
在屈原的诗作中,还有这样的名句: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见《涉江》)。在这两名诗中竟写出了鸾、凤、燕、雀、乌、鹊6种鸟。
在两汉乐府中,运用动物形象的诗句更多。在长诗《焦仲卿妻》中,利用孔雀和鸳鸯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感情,而其开头便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其结尾则是: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在《古诗十五从军征》中,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的语句。在《江南》一诗中,专门刻画了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场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短短的7句诗中,竟有5句是写鱼的。在这一时期中,与动物有关的著名诗句还有:“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古诗步出城东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行行重行行》)等。
在历史人物曹操仅存的二十几首诗中,运用动物形象的不在少数,如《龟虽寿》里,就写了3种动物: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他的诗篇里,还有这样的诗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
“熊罴对我尊,虎豹夹路啼。”(《苦寒行》)
我们再看看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句。
李白的名句有: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下江陵》)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长干行》)
而在著名的《蜀道难》一诗中,竟有“鱼凫”、“鸟道”、“六龙”、“黄鹤”、“猿猱”、“悲鸟”、“子规”、“狼与豺”、“猛虎”、“长蛇”10处动物形象。
诗人杜甫的诗句中,动物形象更多,著名的诗句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佳人》)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呼风》)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寄韩谏议注》)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曾经宿鸾凤。”(《古柏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白居易的长诗最有名,他为后人留下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等,为后人所经常吟诵。
各种动物形象,在他们及其他唐代诗人的诗句中到处可见,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引用了。
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词中动物形象也随处可见,如著名词人欧阳修就写过这样的词句: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阮郎归》)在这首词里,作者一连写了3种动物:马、蝴蝶、双燕。
大词人苏轼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些名句: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浣溪沙》)
在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有这样的词句: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竟然写进三种动物: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在他的另一首词中,也有三种动物: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元代盛行散曲,它是韵文的新兴形式。诗人在散曲中仍然离不开对动物形象的使用。这里仅举马致远的《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的一首小令,竟有两种(昏鸦和瘦马)动物形象。
以上我们介绍的都是古代诗人的作品。其实,当代诗人在其作品中也同样使用动物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里我们仅以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为例。早在1925年毛泽东写的第一首《沁园春·长沙》中就有这样的词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含有动物形象,如: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菩萨蛮·黄鹤楼》)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忆秦娥·娄山关》)
“快马加鞭未下鞍。”“万马战犹酣。”(《十六字令三首》)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沁园春·雪》)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温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冬云》)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到处莺歌燕舞。”(《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所收的39首诗词中,共有48处谈到了动物,所涉及的动物有20多种,如鹰、鱼、龟、蛇、鹤、鲲鹏、雁、燕、马、牛、羊、鳖、龙、象、雕、虎、豹、熊罴、苍蝇、蚂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