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人:彭波博士
640 (2).jpg (4.9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017-2-8 15:18 上传
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后;
商务部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研究员,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袁世凯有很多不同的称呼。袁项城,是借用他的祖籍地;袁宫保,是用清廷所赐“太子少保”衔。大总统,从他53岁叫到56岁;洪宪帝,从1916年1月1日到3月22日,共83天;卖国贼、窃国大盗,从民国叫到新中国。这些称呼反映了他一生的轨迹,他曾经很坎坷,但是后来很成功,一步步走向最高的成功,然而最终却一败涂地。
袁世凯家族有读书和从军之传统。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深度参与了对太平军和捻军的镇压活动,是晚清数得着的人物。他的父亲袁保中和继父袁保庆也都是官员,只不过袁保中只有级别,没有实任。袁保庆则当到了二品官,相当于副省级干部了。所以,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官三代,同时也是学二代,并不是白手起家的。
640.jpg (44.3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017-2-8 15:18 上传
袁世凯原本是想读书参加科举的。有些书上说,袁世凯是个纨绔子弟,这当然不对。他从小家教甚严,6岁开始读书,尤其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三年,他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4年书,长进很大。但是,先后数次科举,都没有成功。他自己说过,那几年,为了要博一个功名,读书累到吐血,都没考取一个举人,只好投笔从戎了。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这样也好,中国少了一个举人进士,却出了一个英雄。不客气地说,袁项城是当得起英雄的称号的。
袁世凯是一个敢担当,肯做事的人。包括参与赈灾,投笔从戎,朝鲜平叛,操练新军,镇压义和团和东南互保等等,他都做得有声有色。袁因为考不上举人,便于1881年往山东登州投奔吴长庆,第二年进入朝鲜参与平叛。以后12年,他大致都在朝鲜度过。袁抓住了在朝鲜的机会,获得了很多的赞誉,诸如:“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明尊亲之义,定摇惑之志,内修政治,外联邦交”等等。1885年,年仅26岁的袁世凯被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太上皇。朝鲜在当时是一个火药桶,任职朝鲜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是袁世凯在这里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甲午战后,袁世凯回国,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这是袁世凯人生的第二个机会,他同样抓住了,逐渐步入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
袁世凯真正建立政治威信是庚子年间的义和团事件。当时华北大乱,山西乱、山东乱、京城也乱。袁世凯从小站兵营急赴济南到任山东巡抚,铁腕镇压,“清内匪以安民生,慎外交以敦睦谊”,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后又参加东南互保,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声望及国际影响力。东南互保之后,袁世凯已经是“一遇风云便化龙”了。
袁世凯是一个能够学习新鲜事物的人。袁世凯早年亲近康有为,与之称兄道弟,是强学会中第一个捐银的人,内心深处是倾向变法维新。他对于西法的了解,不在康有为之下。他上奏光绪帝的新政万言书充满了新鲜气息和要求变法的急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先进:采用西法,彻底更张,对清廷的用人、理财、经济、军事、外交实行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