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的特色在于其规划性。早在建园之初,当局即对园区进行统一的空间规划,制订了园区的阶段发展目标和规划。发展模式为引进岛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走外向型发展之路。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创建与发展,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工业升级换代,使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中关村翠湖科技园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西北部,是海淀北部地区规划的三个主要功能组团之一。园区东临上庄西路,西临六环路,南至京密引水渠,北至翠湖南路,覆盖了原中关村环保园和中关村创新园两个科技园区,其规划占地面积1873公顷,建筑面积1200万平方米。
按照北京市打造南北两个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未来将成为加速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海淀区显然希望通过发挥中关村翠湖科技园高端产业示范引领的作用,用10年左右时间把北部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聚集、绿色生态示范、人文交互共生的国际一流高端产业聚集区。
根据规划,到2020年,实创股份公司所属北部产业园区将实现总收入2000亿元,实现总税收达150亿元,从业人员将达到15万-20万人。实创股份所属园区面积也将由目前的11.7平方公里新增至23.6平方公里,将实现总收入6000亿元。
实创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未来实创股份将包括两部分,即“原有资源”和“新增资源”两部分,原有资源包括永丰产业基地、中关村环保园和中关村创新园,共计11.69平方公里。新增资源为新规划的温泉、苏家坨信息通信及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功能区,共计11.57平方公里。新增资源与环保园、创新园统称为“中关村翠湖科技园”。
2010年4月,海淀区正式提出了海淀北部地区的有关规划调整工作,规划在海淀北部区域构建“一心、一带、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其中,“一心”是指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核心,并与产业带融合发展的科技绿心;“一带”是指沿北清路轴向发展的40平方公里产业聚集带;“多组团”是指为产业功能区提供配套服务,并用以解决农民搬迁安置和部分职工平衡的多个功能组团。
按照海淀北部规划图,海淀北部新区将重点打造“永丰、稻香湖、上庄”三大建设组团,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信息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五大产业板块,形成与昌平产业园区对接东西、融合南北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同时把大量优质的城市资源引入北部,使之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新城。
世界一流
高科技园区的建设思路
要在国家战略中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就必须有一部分园区率先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借鉴并综合国际上先进园区的发展历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普遍具有四个特征,即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走向产业高端,引领世界的产业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机制,能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聚集了大量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集群);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首先是国家“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的承载区,必须发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作为新时期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发展模式上进一步集约化,体现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园区的总体要求。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作为区域高端要素资源集中的高地,必须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繁荣,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在充分利用和借鉴国际上一流园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新区发展基础,正视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首先要加快风险投资发展,拓宽高技术企业融资渠道。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它对硅谷、新竹、班加罗尔等园区的高技术企业和产业的高速发展充分发挥了引擎和促进作用。硅谷很多高科技企业巨头都曾受惠于风险投资,比如苹果电脑公司,Sun微系统公司、微软(微博)公司、Lotus等。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对科技型小企业的长期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台湾《风险资本条例》曾规定,风险投资机构营业所得税最高税率为20%,并退税20%;投资岛外并引进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享有 1-4年的免税奖励。这些优惠政策直接刺激了社会风险投资供给规模。
其次要发挥政府采购的市场拉动作用和技术促进作用。“需求拉动”是高科技产业化的根本动力,通过政府采购为高科技产业化开辟初期市场,对于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美国政府颁布“美国产品采购法”,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了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硅谷作为美国电子计算机和导弹、宇航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其迅速崛起是与美国的政府购买所形成的电子产品、导弹产品、计算机产品等的需求密不可分。印度班加罗尔出台了“强制性的政府购置国产IT产品”的政策,对班加罗尔IT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次要形成完善的产学研体系,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作为知识创新源头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间的高度结合,是高科技园区保持创新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等高科技园区一般都布局在高校密集区,各园区非常注重区域经济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互动发展。例如,为了加强大学与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联系,斯坦福大学制定了允许教师兼职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大大提高了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还保持了这些创业者与学校的联系。
最后要注重培育园区的中小企业集群。集群是一个地区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硅谷创新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硅谷80%以上的企业都是小企业,形成了小企业的集群。20世纪80年代,硅谷约有3000家电子公司,员工人数超过1000名的公司只占2%,85%的公司的员工少于50名。20世纪90年代以来,硅谷企业的雇员平均也只有350人。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具有较高的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能力。硅谷的成功离不开成千上万的小公司,这些小公司在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有的达成合约,有的结成联盟,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推动了硅谷的创新,使硅谷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