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边振甲一行在车间参观。
1月25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艺术中心,一阵阵掌声从会议室的门缝儿“遛”了出来。
走进一看,原来是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天晴)的年终总结会正在此召开。公司总裁孙键带来了一串串令人振奋的消息:全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1.84%;集团实现销售额86亿元,同比增长30.21%。首次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前30强;再次入围到“最佳研发产品线工业企业”。
而去年,国内制药企业的生存环境却并不乐观。反商业贿赂力度前所未有,人力原料研发成本持续高攀,国外医药巨头公司触角渗透到国内的程度有增无减……
缘何正大天晴能在国内众多制药企业中独树一帜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孙键只给出了两个字:创新。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企业具备最核心的竞争力;唯有创新,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孙键说。
肝病药物“领跑者”
说起正大天晴,熟悉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肝病药物,几乎全国任何一家传染病医院或者综合医院传染科的医生没有不知道的,其产品已经占据国内医院市场肝病用药份额高达17%。
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肝炎的发病率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人数较之其他疾病仍然偏高。特别是乙肝,数据统计显示,在全球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近1亿中国人,全球每年大约70万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人群中我国占近半。
而甘草酸治疗肝炎的技术因效果显著,在当时正受到业内的“热捧”,进口药长期占据着国内市场。
良好的市场前景与自身的责任使命,让正大天晴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科研院所合作,并率先在国内仿制成功甘草酸治疗肝炎的第二代产品——强力宁。
“强力宁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当时国内肝病治疗的短缺局面。”正大天晴研究院副院长顾红梅表示。
不过,强力宁在服用后会产生头晕、胸闷、低血压等副作用。
为了寻求治疗肝病更好的手段,正大天晴的科研人员又成功合成了甘草酸二铵盐,并生产出新产品——甘利欣,并以进口药物一半的价格迅速铺向市场。
而最令正大天晴员工激动的应该是国家一类新药“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天晴甘美)”诞生。“这标志着我国在传统中药治疗肝病的研究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时任中华医学会上海肝病学会主任委员曾民德教授如此评价。
据正大天晴提供的数据,仅2012年销售额就超过10亿元,天晴甘美占据了甘草酸类肝病药一大半的市场,还获得国家专利最高奖项——中国专利金奖。
就这样,正大天晴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中逐渐走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肝病领域的治疗产品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保肝降酶、抗乙肝病毒,还有防治酒精肝、脂肪肝以及肝保健方面的一系列治肝护肝产品。
“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力争让药物纯度更高,治疗效果更好。”孙键说。
多管齐下搭建平台
骄人的业绩,离不开创新;创新的取得,离不开平台。特别是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更需要一个机制健全的科研平台。
因为通常开发一种新药不会少于10年时间,周期长、成本高、风险高已成为药物研发的“特色”。
顾红梅告诉记者,正大天晴选择任何一种新产品的研发,都要经过公司各个部门讨论。而一旦项目通过,科研人员就可以“放手”去做了。“如果成功了,公司会对科研团队有不菲的持续性奖励。如果不成功,风险和损失则由公司承担。”
在研发经费上,正大天晴从不吝啬,将每年销售收入的8%以上用于研发,并力争未来逐渐接近跨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的水平,由销售收入的8%提升至15%。
“研发投入无法短期见效,获得回报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但如果没有研发的持续性投入,公司就没有了发展的原动力,可能几年就走下坡路。”顾红梅说,公司已经有13个产品相继被列入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企业专利申请量210项,授权量超过100项。
此外,据正大天晴副总裁张喜全介绍,目前正大天晴已形成了以药物研究院为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新型肝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高端研发平台。
公司还聘请了国内一大批著名的医学、药学专家、教授作为公司顾问,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公司合作,争取实现“共赢”的局面。
“目前,公司在研项目已多达160多项,一类新药有近40多项,研发计划排到了2018年。”张喜全觉得,公司已经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产品梯次。
瞄准高端用药
如果说肝病药物是正大天晴的“看家法宝”,那么未来随着疫苗的普及,这一“看家法宝”的势头或许会逐渐减弱。
对此,正大天晴的领导层早就有所预见,并达成共识——进军高端用药领域。只有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才能进入高端用药领域,公司才能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今后,我们在保持肝病领域领先的基础上,将肿瘤、呼吸、心脑血管、糖尿病领域作为未来的突破方向,争取在5~15年内,将这些领域打造成公司的优势领域。”张喜全说。
据了解,去年正大天晴两个肿瘤治疗新药——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相继获批,正大天晴成为国内国际目前唯一一个可以同时生产治疗白血病一二代药物的企业。
此外,首个多靶点激酶小分子靶向药物——安罗替尼,在临床一期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对肺癌、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初步疗效,目前正在进行临床二期研究。
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业新一轮大洗牌、大整合、大重组不可避免的局面,孙键觉得,未来三年是医药行业充满困难的三年,也是孕育机会的三年。
“我们仍需要不断挖掘企业的潜在能力,调配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以‘低成本战略度严寒,差异化战略谋发展’为总战略,‘避险求生存’,在此基础上‘创新谋发展’。”孙键表示,在药品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的今天,谁能走在前头,谁就能占领制高点。
[责任编辑:吴劲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