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7月20日刊登记者伊恩·奥斯汀发自法国罗德兹的一篇题为《自行车生产商奋力打假》的报道,摘要如下:
2010年,西班牙车手孔塔多骑着美国专用自行车部件公司生产的新款“闪电”自行车赢得环法自行车赛。一个名叫安德鲁·洛夫的人对此感到既兴奋又担心。
洛夫是美国专用自行车部件公司负责品牌保护、调查和执法工作的主管。他回忆说:“我当时就知道该来的总会来。”
孔塔多的胜利非常短暂。两年后,他的冠军头衔因为禁药丑闻被收回——但这并不是洛夫担心的事情。他担心的是,由于孔塔多使用了“闪电”碳纤维自行车架,所以他的胜利会刺激中国的仿冒品生产。在中国,高端自行车架、车轮乃至头盔都在经历汹涌的仿冒潮。
多家自行车厂商表示,假冒自行车产品不同于其他假冒商品。比如,假冒劳力士手表如果坏了也就是不走了而已,假冒自行车产品则会带来危险的后果。
世界知名车轮生产商法国马维克公司的全球品牌经理查德·穆尔说:“轮子真的会散架,对消费者来说确实是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
导致仿冒品大量涌现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网络零售业的兴起、碳纤维技术在比赛用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各大厂商把零部件生产外包至亚洲地区的做法。但制造仿品的动力很简单,那就是价格。
碳纤维技术在自行车架和车轮上的应用导致一辆高端比赛用车的价格达到普通二手汽车的水平。以孔塔多在今年环法赛大部分赛段中使用的“闪电”S-Works Tarmac车为例,其车架的定价为4000美元。如果加上孔塔多使用的类似车轮和零部件,整辆车的最终价格就要逼近1万美元。
如果是孔塔多或者其他运动员所用车辆的仿冒品,那么在一些中国网站上只需要花一半钞票就能买到,有时甚至低至500美元。
仿冒高端自行车品牌的现象由来已久。但是在使用钢制或者铝制车架的时代,往往连外行也能一眼分辨出假货。假货通常比正品重很多,而且做工明显较差。
碳纤维自行车就不一样了。造假者可以通过多种方法降低成本,同时保证车辆至少从外观来看与正品一模一样。
合法生产商使用的高强度碳纤维既可以保证车辆的强度,又能减少材料使用量,减轻车重。高端车架的重量通常在2磅以内。相比之下,仿冒品使用的是强度和成本都比较低的碳纤维。美国专用自行车部件公司的洛夫介绍说,这些仿品的材料用量也远远低于安全性与性能的要求。
法国马维克公司的穆尔说,合格与不合格工艺之间的差别很难用肉眼分辨出来。
“如果用碳作原料,主要就是看你的制造工艺,无论对车架还是车轮而言。就碳车轮来说,贴个标签放到网上,消费者很难分辨出来。”
没有人统计过有多少事故与假冒自行车及车轮有关。不过在今年春天,一家美国自行车运动杂志曾通过一家工程实验室对比了“闪电”S-Works Tarmac正品车架与仿冒品的区别。这家杂志表示,尽管两台车架从外观上很难区分开来,但实验显示,仿冒品的各方面数据都和正品存在差异(进而极大地影响到骑乘状况),仿品的强度甚至只有正品的四分之一。
在生产比赛用高端头盔时(正品售价逼近300美元),正规厂商会使用昂贵的合成防滚架作为模制头盔的内芯,这样就能在减轻重量的同时不损害强度。由于消费者从外面看不到防滚架的存在,所以造假者干脆省掉了防滚架,导致价格出现巨大差异:正品GIRO AEON头盔的售价为200美元左右,但你花50美元就能在网上买到仿品。
GIRO等头盔品牌的母公司美国BRG体育用品公司的首席法律顾问马丁·阮说:“令人遗憾的是,那些人生产出来的头盔只具有外观上的相似性,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这样做没有意义。”
在马丁·阮的带领下,他的律师团队正在努力打击那些生产和销售假货的厂商。阮律师称这项工作是在“打地鼠”。在自行车行业里,这样的律师并不多见。
可以想像,假货厂商的身份其实并不容易认定。在亚洲的代工厂里,有员工可能会盗窃生产工具和材料用于造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些代工厂商有可能在暗地里生产黑市商品。还有人认为,一些生产其他碳纤维制品的厂商,比如汽车零配件厂和网球拍生产厂,同样参与了造假。
为防止代工厂商进行造假勾当,法国马维克公司将全部碳生产活动撤回欧洲。美国ZIPP公司则始终选择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生产车轮的碳轮框。
美国专用自行车部件公司和SRAM公司已经和美国国土安全部开展合作,拦截假冒自行车商品。SRAM公司品牌保护经理玛丽亚·亚当斯介绍说,一些国外海关部门,尤其是比利时的海关部门会在边境上定期拦截假冒产品。
美国专用自行车部件公司的洛夫几乎已经成为业内反假货的急先锋。他的方法是与联邦政府部门合作,跟踪造假者的财务状况,冻结其资金,达到关闭造假工厂的目的。
不过,有许多著名的自行车品牌来自相对较小的公司。这些公司并不具备美国专用自行车部件公司那样的法律资源。
在SRAM公司的亚当斯看来,问题的部分解决之道在于帮助购买者认清事实。
她说:“这一对轮子卖400美元,那一对卖2000美元,差别这么大,要是购买者分不清哪一对是假货,我才会觉得吃惊呢。我只希望有文化的人会意识到,两者的质量并不相同。”
微信公众号搜索"驱动之家"加关注,每日最新的手机、电脑、汽车、智能硬件信息可以让你一手全掌握。推荐关注!【微信扫描下图可直接关注】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