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奢品 > 奢华前沿 > 中国经济行将步入漫长寒冬?(2)

中国经济行将步入漫长寒冬?(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6-22 22:4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某程度上,股市大幅波动难免损害当地经济,但在绝大部分历史案例中后者均能复甦,中国经济亦将如是。毕竟,北京政府不仅拥有多种途径可救市,亦有许多方法可刺激增长。诚然,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开放,难以预测北京可保持这个操控权多久,但就现时而言,彼会竭尽全力复甦经济。

  倘最近引导大量民间资金进入股市的「实验」是为了刺激经济,那是适得其反。 此次股灾的无心之得,无疑是让官员学懂何事不该沾手,这应有助他们下趟处理得更为妥善。

  另有一个原因,令今次跌市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损害没有其他地方那麽大,就是中国股市与基本经济的关联性较西方国家为小。中国资本市场有一大部分是与大型国有企业有关;彼等在各自的行业里拥有垄断权或专营权,许多都是财雄势大,其赚钱能力与股市状况无大相干。

  再者,与一年前或二零一五年年初相比,今天的中国股市指数仍远远较高。然而,那些近期在股票市场中亏本的股民难免会减少消费。

  也许经济的更大隐忧在于楼市疲弱。房地产活动与整体经济约有百分之二十相关。过去人人争建楼房,经济遂水涨船高;如今情况逆转,带来的影响亦然。本人过去曾论述此项隐忧,今天其影响更日益显着。这解释了为何全国的贷款需求尽皆疲弱。随着经济活动放缓,创造就业的机会亦减少,这些迹象均令人忧心。

  此必为政府竭尽所能刺激经济之原因。放松银根的旧板斧已不敷应用。基础材料和产能的供应过剩已经出现。

  需求方面,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没有增长。美国经济较好,但这市场对于中国来说有三个问题。首先,经历几年薪金的急剧增长,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成本价格差距已收窄。再者,美国拥有如机械人、立体打印和廉价页岩气能源供应等科技优势,可让美国再次成为製造业大国,好比一九五零╱六零年代的情况,并可能减少对大部分入口货品的需求。第三,丑陋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其口号是:『购买美国货』。

  消费是出口以外的第二个经济引擎。市民的消费比从前谨慎,部分原因是楼价停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唯一历久不衰的方法是增加公共投资,但此举亦有局限性。打造新举措是必然之举,但这殊不容易。

  政府在这方面有两项尝试:鼓励年轻人创业,以及推动称为「一带一路」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彼等带来的短期效益是否足以振兴经济,令人怀疑。

  因此,最近的股灾本身也许并非如斯严重,令人最忧心的是那些更根本的问题。我们难以预见新的经济引擎将会是甚麽。此乃为何本人未能预见我们的购物商场业务可以快速复甦。

  香港零售业表现尚可以接受,虽则其表现原可更佳。部分港人对内地旅客在港採购日用品产生激烈反感,多起敌视旅客的不幸事件,令许多中国同胞对访港出现戒心。这对香港零售业无疑带来损害,以至昔日某些地区许多贵租的街舖,如今均告丢空。这对我们的影响轻微,但对香港整体绝非好事。

  这种敌视内地人的情绪,既无必要亦不恰当;虽则其非香港独有,新加坡亦曾见同类事件发生。部分与供求有关的问题,乃容易解决。以婴儿奶粉为例,何不向全球的最佳供应商大量採购?然后在接近香港和内地边境之处设立直销店。大宗买卖可为所有人省价,而我们亦可挽留彼方的购物者。港人会减少对这些访客的敌意,而内地访客对香港亦不至反感。他们会继续前来香港,并在逗留期间使用我们的其他服务,令香港的就业市场保持安稳,整体经济更加畅旺。

  众所周知,无论以绝对或人均基准计算,内地旅客在全球各地均在最高消费群之列。把他们拒诸门外等于与钱为敌。香港一向是个开放型商业城市,把正当生意赶走实属不智。

  港人幸勿忘记香港面对种种竞争。鉴于港元与美元挂勾,而近期几乎所有主要货币对美元均告贬值,因此对内地旅客而言许多邻近国家现已相当吸引。尖沙咀区向来是内地旅客的络绎热点,如今对许多内地人来说,新的尖沙咀区是东京、首尔和台北。而一旦香港的声誉在内地变差,便难以扭转乾坤。

  同样,看不起中国同胞亦殊不理智。很少港人是真正的香港原居民。香港在一个世纪多前只是个渔村,即使到了二次世界大战末,人口仍然甚少,我们或我们的父母大部分原先都来自内地。因此,受到苛待的旅客和新移民,以及苛待他们的本地人,其分别只在于来港的时间。

  数据已反映衰退迹象:访港的内地旅客增长放缓,连消费亦逐渐下跌。香港必须儘快採取步骤以扭转跌势。香港民主而诸多掣肘的政策流程亦拖慢了急需的基建发展,机场第三条跑道即属一例。港珠澳大桥兴建后将有助香港经济,但其亦陷于政治耗斗而遭殃。

  凡此种种皆提醒我们,不应对未来一、两年的香港零售业务过于乐观。市场增长将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市场份额方可增长。在这方面,集团现时进行的资产优化计划应有帮助。集团的物业组合仍有相当的优化空间,而我们将悉力以赴。

  展望

  鉴于内地和香港零售市道均放缓,我们正为漫漫寒冬作出防备。本人乐见形势被错判,但在现阶段保持警惕当属审慎之举。毕竟,无论经济或地产业均未见许多利好迹象。

  多年来,眼见劣质商场充斥于中国城市,本人一直思量此行业将何去何从,如今答案正迅速浮现眼前。

  最简单的做法是关门大吉,或最低限度把物业封存;许多商场现正这样做。要另觅用途颇考功夫,其中一个可能性是把其改建为老人活动中心。鑑于中国社会人口老化此等设施会有相当需求。然而,如何由此赚钱是另一个问题。商场位居租金回报率最高的物业之列,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其他用途,都会带来较逊色的回报率。

  少数骁勇之辈正购入已结业的购物商场。也许此等新业主对物业用途另有作为,惟倘其不外是继续营办商场,则本人怀疑其成功机会。 商场失败的主因并非软件而是硬件,亦即本人所称的「地产基因」:地点、规模、设计和施工。这些因素在商场落成后便不能更改。正如矮个子难打专业篮球,高个子难玩体操,最大的关键在于基因,换个好教练亦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