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
近些年,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北方农牧交错带普遍远离大城市,外源性污染少,且特色资源丰富;加之交通条件便利,消费市场潜力很大,是高效特色产业发展的适宜区域,通过做大做强做精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品,能够实现品质有保障、产品有品牌、产业有效益。为此,《意见》要求推进特色产品品牌化开发,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目的就是为了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推进产储销、农企政协同发力,建立大基地、形成大规模、塑造大品牌、做强大产业,加快形成树、草、粮食和蔬菜的生产布局,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水平。
《意见》强调,统筹山水林田草各类资源,合理确定各地发展定位,优选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农民增收效果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制定差别化政策,促进差异化发展。
要在“合”上下功夫。一是要农牧结合,这是农牧交错带的本质特征,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就是随着气候干旱和湿润的交替变化,出现草地畜牧业和种植业的交替发展,但总是有农有牧,因此该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农牧结合;二是要种养结合,这是农牧交错带发展的最大优势,既可以放牧,又可以种植饲草料,发展舍饲圈养,因此需要种养结合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最大收益;三是要农林复合,这是农牧交错带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广该地区对农业生产进行保护性耕作同时,针对生态脆弱,降雨量少,不适合开展大面积人工造林的特点,通过草灌乔结合,建设农田防护网;四是要三产融合,这是农牧交错带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解决农牧民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要避免“四个倾向”。一是要防止开展大规模农业建设的冲动,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日益短缺条件下,发展产业局限性非常大,要避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带来新的污染和生态问题;二是要防止搞行政命令式的推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航灯,避免出现强迫农牧民转让土地、命令农牧民调整种植结构等问题,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三是要防止垒大户式的发展,这在人多地少的农牧交错带,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四是要防止出现一窝蜂式发展,形成生产过剩的新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发展一致化现象,造成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要大力发展杂粮产业。主要考虑杂粮普遍具有抗旱、节水性能,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水利用效率高。同时杂粮食品属于低热量、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在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杂粮甚至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粮食,而是属于功能性保健品。所以发展杂粮作物不仅是节约资源的需要,而且可以满足国民的日益增长的膳食营养需求。此外,杂粮抗旱耐瘠、省水省肥、病害相对较少因而农药使用较少,投入成本相对较低,投人产出比明显优于大宗作物,经济效益比较高。据有关测算,在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的条件下,种植同样面积的杂粮比种植小麦、玉米投入少50%,收入高24%。
要做优优质林果业。以交通沿线“绿色廊道”和城乡结合部“绿核”建设为重点,突出林果产业立体复合发展特色,重点发展以山楂、板栗、苹果、山杏为主要品种的特色林果产业。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看,推行草灌乔结合、农牧林复合,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是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兼顾的通行做法。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差异大,可探索推行降水300mm以下地区种草、300-400mm之间草灌结合、400mm以上地区种树的种植模式,建设优势特色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果品品质。
要做精特色蔬菜。聚焦菜菌药三大品种,壮大区域特色产业。蔬菜产业重点发展设施菜、稳步发展露地错季菜,改造传统温室、提升棚室档次和水平。食用菌产业以草木腐菌同步推进为重点,稳定发展香菇、滑子菇等传统优势种类,适度发展平菇、双孢菇、杏鲍菇等种类生产,积极扩大灵芝、灰树花等珍稀品种栽培。中药材产业重点加强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与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道地大宗药材标准化种植。
总之,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真正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