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高级定制”被一些时装设计师看做是事业的最高追求和理想,它的利润却不像表面那么光鲜。服装高级定制不是暴利行业,甚至许多同行都在亏损。Chanel、Valentino等老牌时装仍坚持开设Haute Couture产品线,一为品牌增值,二为丰富品牌故事,为此折本赚吆喝。因为服装定制锁定的都是高端消费者,一个公司即便有固定的高端客户群体,若平均到每个人,需求量也不大。再加上高级定制服装耗时耗力,成本很高,因此在现阶段,从事服装高级定制并不太赚钱。“每承接一个单子都要公司十几个人围着一个客户服务,细算下来人力成本很高,这使得企业投入大、获利小。”李呐说。
设计师不仅会专注于服装的整体款式,也会对每个细节精心打造。此外,高级定制服装的面料大多为纯天然材质或进口材质,仅这一项的造价就比普通成衣高很多。再加上制作一件定制服装,从裁剪到缝制再到镶嵌纽扣和饰物,整个过程都由纯手工完成,因此人工成本也很高,而这些成本都会被折算在定制服装的价格里。
至于定制服装的制作周期,那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定制一件礼服的周期约为4个月。这期间,形象顾问会与消费者进行前期沟通,在充分了解其需求及个人喜好后,再来为消费者量身。这之后,设计师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作,并制成白坯布的样衣,让消费者第一次试穿。此时消费者可以对设计款式提出修改意见,由设计师修改,然后再试穿。当双方对服装款式都满意后,便会进入真正的制衣程序,制好后还要再次试穿。此时消费者还可对服装提出细微的调整意见,设计师完全改好后才可将其交付给消费者。
虽然高端定制服装的价格非常高昂,但与每件衣服背后的物质和时间成本相比,利润并不算高。“高端定制的服装要花很多时间去打磨,你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真正高质量的东西。一件高级定制服装,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因为工艺繁复程度不同,从设计到完成需要一个月乃至数月的周期。与机器加工相比,手工制作出来的服装更加舒适贴身,欧美的高端定制服装甚至会在制衣过程中要求客人进行十几次试穿,务求完美。可想而知,这样精雕细作的产品给人带来的感受必然不同。当然,精湛的手工制作和为此付出的劳动都是需要核算为人工成本的。”
本土高端定制尚在起步阶段
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消费者导向的商业阶段,是消费者的个性与内涵赋予了品牌内涵的多元化。越是高端消费者越排斥品牌所标榜与强调的品牌个性,反而期待产品个性与个人特性的匹配。消费者由忠于品牌到忠于品质的转变使高端定制成为未来趋势,但是大部分设计师都认为目前高端定制尚在起步阶段。
张肇达表示,现在的高端定制尚在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高级定制中,工艺与面料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面料主要运用的是雪纺、色丁、塔夫塔、丝绒、蕾丝,从极高档次到低级模仿依次是巴黎、意大利、日本、韩国;工艺主要运用的是钉珠、打褶、绣花、车缎,以及不同高级材质的拼接。中国的高级定制服装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面料档次普遍不高,绣花不够时尚,造型缺少艺术性和创新性。不过,“存在问题也是好现象,正如我之前所说,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呈现出令人欣喜的面貌。我相信,在未来,源自中国东方文明的东方时尚会与西方的欧洲文化和美洲文化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一定能给世界增加更丰富的色彩、感情和人文关怀。”
“现在国家富裕了,大部分高净值人士能买得起定制的服装,也有能力消费得起定制的服务,但是在消费的时候很少考虑设计师的付出,实际上大家都还处在为衣服买单的阶段,先天缺失‘定制文化’。在西方社会,奢侈品定制几乎是奢侈品行业的鼻祖,奢侈品定制化理念曾在贵族阶层心里深深扎根,不论是法国和意大利的高级时装定制,还是瑞士的高级腕表定制,定制反映了一个品牌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但在中国,由于先天缺失‘定制文化’,消费者普遍停留在对Logo的初级追求和炫富阶段,他们很难一下子接受定制服务。尤其对设计师所付出的智慧和脑力,精英人士目前接受度还不算很高。”
“中国定制在发展过程中有过曲折,主要是服务对象和市场定位不明确,市场定价也没有把握好。”高端定制设计师杨曌霖说。杨曌霖曾为劳伦斯-许的助手,他认为现在高端定制对中国元素的演绎太过泛滥,显得不伦不类。设计师必须既有中国文化底蕴、又具有国际时尚嗅觉,才能设计出真正的上品,中国还很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此外,中国定制品牌还遭遇来自国际品牌的挤压。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占据最好的店面,拥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加上中国人惯有的“洋的就是好的”思维定势,使国际大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占位更具优势。杨曌霖认为,未来我国的高级定制服装需要一种文化倡导,而文化的展现需要经济水平的支撑和精神及价值观上的认同。他呼吁,国内的各个阶层应多关注本土品牌服装,并促进优秀的本土设计师走向国际舞台,获得国际时装界的认可。
相关新闻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