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南京媒体上刊登的一则南大博导的征婚广告走红网络。在这则广告上,南大一位44岁的未婚博导用半版的文字,诙谐地以中、英、德、俄四国语言历数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兴趣爱好。这则特殊的征婚广告刊登者究竟是何许人也?广告背后又是什么样的人生故事?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谈美女:
漂亮也是硬道理
“寻找一位30岁左右的未婚姑娘,心态平和,热爱生活,性格温柔、乐观、开朗;足够成熟可以为人妻、为人母。”在广告中对于自己“意中人”的要求,南大这位博导的表述让人似曾相识。
但一谈到伴侣的相貌,博导又开始“语出惊人”:“长相体面就让我诚实地说吧,如同发展是硬道理一样,漂亮其实也是硬道理……但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说,美女作为一种稀有资源,其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不仅导致费用很高,而且需要耗费精力。所以只想寻找长相体面,中等修养的女孩。个子比我矮也行,比我高也行;收入比我高也行,比我少很多也行;书读得比我少很多很多当然没问题,比我多也行假如你不比我更迂腐的话。”
在广告中,南大博导坦言自己是个“异类”,曾是旅行热爱者,但从不参与任何旅行团。
为了显示低调,博导用非常委婉的语气介绍了自己的经济实力:“我可以向你提供的是……提供在南京安居乐业的条件:江南地铁沿线住房3套,地下车位2个,勉强可维持体面的温饱生活的收入1份。有车位的两套房子均配备地暖系统和中央空调,以对付冬有严寒、夏有酷暑的南京气候……”
不愿上《非诚勿扰》:
因为想平平淡淡
在广告中,南大博导透露了一点身份线索,称自己是南京大学本科,中国科学院硕士,美国常青藤学校哲学博士,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2009年结束在美国13年的生活,到南京大学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带着这些线索,记者发现南大某学院张教授的履历和征婚广告完全吻合。当记者找到张教授时,张教授在惊讶之余承认自己就是那位神秘的广告刊登者。个子不高,皮肤略黑,性格平和是张教授给人的总体印象。知情人透露,教授希望不要公布本人的名字和照片,因为想低调些。
记者测算,张教授刊登半版广告的花费在4万元人民币左右。与其花钱登广告,为什么不上《非诚勿扰》这样的免费电视交友节目呢?张教授侧面回应说,自己平时很忙,不仅要带研究生还要上课,没时间谈恋爱。他只想平平淡淡,不想借上电视交友节目炒作自己,也不希望大家关注自己。他平时不上网不看微博,不晓得事情闹成这样,身边同事也不知道他登广告的事情。
“张教授花钱登征婚广告啦?”张教授所在学院的一位老师听闻此事很惊诧。在她眼中,张教授在全院一百多名教师中很普通,其性格温和,虽然年过四十,但可能因为是爱好运动的原因,看上去只有三十多岁的样子。张教授的同事称,由于张教授是海归,生活很“西方”,在私生活方面很低调,所以单位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未婚的情况,也希望外界给他一片个人的空间,让他平静对待个人生活,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
婚恋专家为教授支招:
可以“猎婚”找佳偶
对于像张教授这样的高知遭遇择偶难题,在南京并不鲜见,虽然很少有人像张教授这样勇敢公开征婚,但这类群体的婚恋问题已经引起了业内专家的高度注意。根据世纪佳缘交友网的数据,在科教资源丰富的江苏,在该网登记的博士及以上学历会员就达到了29938人。
南京花香四季单身俱乐部总经理、资深婚恋专家熊勇表示,张教授这样在公众面前直面感情生活固然勇气可嘉,但能得到什么样的效果需打问号,因为张教授事务繁忙,通过征婚方式也许可以找到女友,但能否找到适合结婚生子的“意中人”实在不好说。
熊勇从专业角度给张教授支招,一是通过专业资质的婚介机构进行“猎婚”,也就是按照张教授的条件,婚介机构提供数个参考对象,通过一定时间的接触,让他寻找“意中人”,这样可以让他从海量的择偶信息中解放出来,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成功率。二是让张教授的亲朋好友为其撮合,这样与择偶对象比较容易拉近距离,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警觉和尴尬。
该征婚启事被网友发到微博上之后引起了更多的讨论,许多网友的槽点集中在其四语表述的方式上,认为有“作秀”的成分,一些人认为“曲高和寡”是其44岁大龄仍未婚的主要原因。
网友评论摘选
astroboy-:天呐!!我的本科导师!
那啥-2011:so,读书读到44岁,才回到人间,会不会是个呆子呀。
ERIKSWANGEN:写一堆废话,直接写存款多少,房子几套,有没有美国国籍就行了。
厉维斯:读完这么长的征婚启事,一定要祝福他,祝他成功!
缪哉缪哉:看完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要老婆真的越来越难了。老婆新的奢侈品。
爱从此不在等待:知识改变“命运”,吖,这么大了还没结婚。
吴小翠嬷嬷:我觉得母校牵个线,发动校友内部解决也是一条路子啊。
链接>>>
征婚启事(部分内容)
我不戴眼镜,不抽烟,不喝酒。不看体育比赛,世界杯和奥运会对我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哪怕外面的世界在为之发狂。也很少看电视,属于要turn off TV, turn on life的少数。I once took lessons in downhill skiing, snowboarding, ice skating, swimming, water polo, diving, sailing, rollerblading, horse-back riding, competitive ballroom dancing, etc. 曾经疯狂的日子包括:冬日6:30am去学游泳,中午再去学溜冰;周末开车200多公里到山里面去滑雪,然后连夜赶回;或者周末参加intercollegiate ballroom dancing competition (Yale, UConn, Harvard, etc.)。曾经每年要看80场电影,从无声电影到好莱坞的blockbuster。听过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看过波士顿芭蕾舞团的Nutcracker,听过从波斯、印度到古典音乐及中国民乐团的许多场音乐会。曾现场听过美国总统候选人的town hall debate, 看过US Senator的election campaign, 听过关于美国总统的系列讲座(从Henry S. Truman到George H.W. Bush)。我对NewYork Tim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ime, The Economist, etc的阅读兴趣要远大于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