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故事 > 《我的人生故事:周有光著作精

《我的人生故事:周有光著作精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00:15 编辑: 网络 查看:

首页  >  政经要闻

  

《我的人生故事:周有光著作精选》出版 发布时间: 2013-09-28 09:08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陈小庚


  ←周有光

  ■核心提示

  近日,《我的人生故事:周有光著作精选》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据该书责编介绍,本书是在今年5月份出版的《周有光文集》基础上的浓缩本,共收录周有光经典短篇作品60余篇,包括关于常州青果巷、妻子张允和、《浪花集》后记、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等作品。

  关于本书:

  通俗易懂有趣

  著名学者资中筠在给《我的人生故事:周有光著作精选》一书所作的序中说:“周有光老先生一生的经历差不多浓缩了中国的20世纪近代史。”而这本书,也差不多是他一生经历的“简读本”。从少年时的青果巷、海内外求学经历、师友、婚姻家庭、一生重大节点以及志业点滴,就像一幅素描般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

  提到策划初衷,此书的策划编辑叶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今年5月份我们有幸在周有光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完成了这位当今中国最高龄的学者的著作——《周有光文集》十五卷的出版,文集几乎收齐了周有光先生跨越世纪的、已发表的绝大部分作品。文集面世后,我们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信息,许多人表示希望买到精选和便宜的周有光作品选,渴望更方便地了解这位世纪老人卓越的一生。因此,我们从周有光先生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的作品中,按照年代、故事内容、事件特点、趣味性等要素,选择了周有光先生最有代表性、最通俗易懂、故事性最强也可能是最好看的作品66篇,分成7个部分,从人生的各个角度,以周有光自己奇妙的语言生动讲述了他传奇一生中值得记忆和描述的种种有趣的故事,这些文章不仅可读性极强,而且内容丰富多彩,读者可以从周有光先生简洁明了、幽默迷人的文字中,从家庭渊源、教育背景、婚姻恋爱、求学经历、生活波折、离奇遭遇、治学思想,以及晚年生活等多方面了解这位世纪老人永葆青春的秘密,以及他是如何在108岁的高龄仍然保持高度的人生智慧和惊人的思考力。”

  关于作者:

  德高学高寿高

  周有光先生本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文化史专家,精通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语言,也是迄今仍在从事学术工作的最高寿学者。寿过期颐以后,周有光先生仍然保有强烈的探索人类发展基本规律和当代科学技术新知识的浓厚兴趣,笔耕不辍,成果迭出,其学术声望超越国界,对当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8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著名学者、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的答案是这样的:“有光先生一生创造了诸多奇迹,集中体现在‘三高’,即:德高、学高和寿高。他是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从经济学、金融学教授变成文字学、文化学的著名学者。这一切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这是他的人格力量,也就是‘仁者寿’的道理;是‘厚基础、宽口径’通识教育成功的表现;是传统博闻强识治学精神的再现。”

  南方日报记者 陈小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网友最近网络问政的领导

落马官员的精神世界

在调查问卷中“是否希望我国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有71.5%的官员选择是,有20%左右的官员选择“不希望”或“说不清”。

“大师”王林前传

尽管自称今年66岁,但王林的合法证件显示他出生于1952年5月6日。他生有异相,筋骨清奇,面色红润,肌肤细腻光滑,鹰钩鼻十分突出,酷似《西游记》中的卯日星官。

党委晒三公首役,公帑每一分都要透明

“三公”经费公开,是个永无尽头的历程,从无到有,它艰难、曲折甚至不乏沮丧,但却足够有意义。账目数据也只有从粗到细,才有了公众监督相关开支情况的最起码可能性。

美国是怎么欠下那么多债的?

根据过去三年里的平均水平,美国政府每花1块钱,差不多就要借3毛钱。这种入不敷出的窘境也正是美国为什么需要不断提高债务上限的原因,美国政府曾经100多次提高债务上限。 那么,如此庞大的债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拆违学生军”背后的利益链要彻查

在校大学生加入“拆违建大军”,已很超乎人们想象。面对质疑,当地政府不是认真调查纠错,而是急于否认,甚至要追查“蓄意捏造、歪曲事实的人员”。真相浮出,荒诞意味尽显。网友将之概括为“官谣”。

自贸区赶超香港如何不只是一个口号?

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35年的时间里,我们有多少次提出要再打造几个内地香港?从深圳到浦东,甚至内陆的很多城市,都不约而同提出要成为新香港,但香港却“一直被效仿,从未被超越”,甚至都还差得远。

取消小升初民校考试难服众

以行政干涉令“小高考”消失,削弱了学生的选择权又影响了民校的办学自主,难以服众必惹民怨。不如放多点心思均衡教育资源。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式养老?

科普为什么不能消除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