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故事 > 南通市民政系统苦脏累岗位员工:在特殊岗位上书写别样人生,南通

南通市民政系统苦脏累岗位员工:在特殊岗位上书写别样人生,南通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8 05:11 编辑: 网络 查看:

【核心提示】

每天为流浪乞讨人员寻找回家的路,每天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任劳任怨,每天为逝者的尊严做好人生终点站的服务……前天,一场“民政人讲述普通民政人的故事”宣讲会让演讲者和听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每天都被身边工作人员感动着。我将继续传播救助人的事迹,当一名优秀的救助人。 ”一名演讲者如是说。

人生终点服务,再苦再累都值

市天福园殡仪馆,有一个由两名女职工、 4名男职工组成的工人先锋号班组——殡仪服务组,这个平均年龄35岁的服务小团队,在省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沈剑波的带领下,用他们满腔的真情,抚慰了无数失去亲人后悲伤的心灵,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满意。

去年,一位年仅19岁的花季少女遭遇车祸,面庞身体已经被撞挤扭曲得难以辨认。当女孩的母亲看到女儿的遗体时,像疯了一样大喊:“这不是我的女儿,不是我的女儿!”当交警找到殡仪服务组职工黄卫卫,想请他为女孩整理遗容时,这位毕业于湖南长沙民政学院的小伙子二话没说,便开始了工作。因距离车祸时间较长,女孩的头发已被血凝粘成了一个硬硬的大血块,根本无法梳理。黄卫卫先用清水浸泡,但无法化开。接着,他又用洗发水洗,仍无法梳理。最后,他找来酒精浸泡,用手指一根根地清洗。专注的他,似乎不是在为逝者整理遗容,而是一位可亲的哥哥在为自己的妹妹化妆出嫁时的容颜。在忙乎了整整6个小时后,当那位母亲再次看到恬静得像睡着了的女儿时,她“扑通”一声跪在黄卫卫面前,泪如泉涌哽咽着说:“您胜过了我们亲人,就让我们替九泉之下的女儿谢谢您吧!”

2013年元月,殡仪馆来了一名60多岁的老人,他的父亲是个抗日老英雄,因病逝世,由袁秀萍负责主持告别仪式。“闺女啊,我父亲是个老军人,他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在他退休之后,仍然把大部分的退休工资都用来资助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了,他这最后的一程就全拜托你了。”老人哭泣着说。袁秀萍赶忙将他扶起,什么都来不及想,只是安慰道:“您放心,我一定会让您满意的。”为了这份承诺,袁秀萍翻阅了一大堆专业资料,浏览了几十个行业网站,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灵堂布置方案,忙碌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抗日老英雄的告别厅响起了《咱当兵的人》的音乐,追悼会上歌颂抗日英雄的悼词令人潸然泪下……看着父亲安详的“睡”意,老人紧握着袁秀萍的手:“你们是送我父亲最后一程的天使,谢谢你们!”

作为到殡仪馆工作了3年的何云鸿演讲身边同事的事迹时心情难以平静:“殡仪服务是辛苦的,苦在24小时值班服务;殡仪服务又是烦心的,烦在有时候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理解;殡仪服务是最累的,累在酷热的夏天整理意外去世的遗体,血腥味令人窒息,恶心头晕……但我的同事们坚信:只有让家属满意了才算尽到责任!”

“你若安好,便是天晴”

市紫琅医院“白衣天使”每天服务的对象都是精神不正常的病人,为了病人的病情好转,他们不怕委屈,不怕辛苦,一年365天服侍着病人。

倪春花是护理四组的护士长,已经在精神科从事护理工作28年。 28年里,倪春花有多少次被病人打过、咬过、骂过、恐吓过,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1987年,年仅18岁的倪春花带着对新工作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踏进了市紫琅医院的大门,成了一名精神科护士。那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倪春花正忙着帮几个久病在床的病人翻身擦背,忽然隔壁病房里传来辱骂护士的声音。倪春花循声走了过去,还未开口,一口痰吐在她的脸上,随之又是一阵打骂。原来,这名患者患有躁狂症,不时有精神异常症状,已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是倪春花每天带领护工给他喂饭擦身、导尿、换洗床单和内衣。如此辛辛苦苦换来的是满口吐痰?倪春花当时就愣住了,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然而,当她想到病人被病痛折磨悲惨的模样,她默默地抹去脸上的痰水,面带微笑帮这名患者穿衣服、整理床铺。一旁的病人家属连连道歉,倪春花笑着说:“他适当发泄一下可能康复得更快,我能理解!”

岁月憔悴了红颜,同时见证了倪春花的成长。经过28年的锤炼,如今的倪春花早已练出了火眼金睛。她一眼就能看出患者患的是哪种精神疾病,怎么面对,如何去缓解他的情绪。她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级劳动模范,成为病人家属最信赖的亲人。

新来的医护人员常常有畏难情绪,倪春花总像大姐姐一样唤起新来的医护人员的职业爱心,给新人们前进的动力,如今一个个倪春花那样的医护人员在紫琅医院茁壮成长。

演讲者——紫琅医院年轻的护士王燕告诉记者:“看着一个个同事任劳任怨,看着一位位病人家属笑脸出去,‘你若安好,便是天晴’成为我们最大的愿望。”

20年生死茫茫,救助站里获新生

市救助站作为受助者的驿站,在市区设有40多个社区救助网点,救助小分队工作人员用脚丈量着通城的每一寸土地,不分昼夜,救助那些居无定所、捡食垃圾桶里剩菜剩饭的流浪人员,每年受助人员超过3000人次。

2012年4月的一天,一位被救助者的亲人手捧锦旗来到救助站,未语泪先流:“我是廖国良的家人,我来接他回家。感谢你们!我们永记这份恩情!”廖国良是暂住在救助站里的一名疑难救助对象,半年前流浪到了南通,被好心人送到救助站。刚来时,他面目难辨、精神恍惚、语无伦次,救助站工作人员帮助他整整清洗了两个多小时才让他焕然一新,换上整洁的衣服后,将他送至紫琅医院救治。为了帮助他寻找亲人,工作人员每周多次前往医院询问了解病情、甄别身份,无奈他思维紊乱,每次只能断断续续地吐出几个含糊不清的字,沟通就像猜谜语。

面对困难,救助小分队的工作人员锲而不舍,耐心细致地记录零碎的字词,带回站里四处打听查询。就这样历时两个多月,通过只言片语寻找线索、拼凑分析、查询核对,这名流浪者的姓名及家庭地址终于得以确认。原来,廖国良是20年前因精神受刺激,流浪在外,家人也苦苦寻访了20多年。正是由于他离家20多年,户籍早已注销,当地又发生了乡镇合并,才使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甄别核实工作一再陷入僵局。家中年迈的老母亲得知儿子的消息后,不禁老泪纵横,感慨道:“有生之年还能再见,我终于可以入土为安了。”

“我每天都被身边工作人员感动着。我将继续传播救助人的事迹,当一名优秀的救助人。”方海云演讲完依然沉浸在感动之中。

记者 吴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