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故事 > (人物故事)张同新的戏剧人生(图)

(人物故事)张同新的戏剧人生(图)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01 02:14 编辑: 网络 查看:

张同新的戏剧人生
通讯员 李大申

排练。

创作。(张厚才 摄)

张同新,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出生1951年,恩施市二街人。1969年从艺至今,一直笔耕在恩施市的戏剧舞台,共创作文艺作品800余件,其中获国家级金奖5件,其余不计其数。在他的工作台右上角,码起一尺多高的各类奖证,足以证明他在恩施市戏剧事业上的精彩人生。

我在受任采访他之前,人和名字还对不上号,当一见面,彼此却很熟悉,加之年龄相近,交流起来格外融洽,甚至有点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

他69年下乡到恩施城关东方红公社第3蔬菜队,也就是现在的小渡船飞机村,锄头把还没握热,就被抽调到恩施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市文工团前身),学演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初出茅庐,有勇气和热情,但没基本功,当排练《奔袭》翻院墙那场戏时,仅凭勇敢,不慎把左胳膊肘摔脱了臼。在医院里上着夹板,绑着绷带的当天,县里的一位军代表来医院找到他:“小张啊,胳膊肘怎么样啊?今晚有重要的接待演出,18位伤病员差一位,能不能上呀?”张同新不加思索,毫不犹豫就答道,“没问题!”就这样,他带着上夹板的手又舞又跳,还走“滚龙猫”,胜利完成了演出。真伤员正好与剧情合拍,但演出中那个刺骨钻心的痛,只有他自己知道。

学演样板戏结束,他父母得知他要留在宣传队,打心眼里不同意,干什么不好,非要当“戏子”,但终究没能阻止住他对文艺的热爱,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文艺工作的道路,一干就是42年。

工作两年后,因受声带影响,唱歌不是他的强项,凭着对舞台艺术人物、故事的热爱和对创作神圣的向往,他毅然决定走上编剧道路。他从学写“三句半”“快板”开始,再到学写舞台剧本。

1983年,沙地反洋教英雄向燮堂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他暗下决心,并悄悄用了三个月时间,写出了8场大戏《向燮堂》,然后向时任文工团团长的舒仁义汇报。当时,舒团长正苦于要参加全州专业剧团汇演没有剧本,没想到有人雪中送炭,当即组织排练,汇演中竟得了全州一等奖。

冷灰里蹦出颗热黄豆,上下都刮目相看。领导表扬,同行羡慕,还被全市评为先进个人。于是,组织给了他上大学的机会,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为把握住机遇,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苦复习了三个月,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华师大中文系艺术专科班。

在学习期间,他就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恨不得把所有的雨露都化为己有,如饥似渴,不顾多次病倒,从不放松学习,因此,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并且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不久,他被调到恩施市文化局工作。在他后20年里,一直把舞台文艺创作视为自己的最爱,潜心致力于创作。他创作恩施三才板《取名》,先后荣获2002年湖北省第十一届“群星杯”金奖,2004年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创作一等奖,2007年获中国第八届艺术节曲艺决赛群星奖金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优秀艺术奖。

除了丰硕的创作成果而外,他在40多年的文艺生涯中,还先后参与了150余场次的各大中型文化活动的策划撰稿,其中湖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大型广场歌舞《硒都情》、历届“恩施女儿会”,建州二十年大型广场歌舞《放歌清江》,央视“民歌中国”六集专题片《仙居恩施》都有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同时,他还参与了15部电视、电影的拍摄,他担任主角的党建教育片《山道弯弯》和电视片《父爱如山》、《孝心》前者荣获全国党建片金奖,后者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

感动山、感动水,感动人,首先是自己被感动,这是张同新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写老百姓身边的人和老百姓身边的事,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是他创作的根本;深入生活,走进百姓内心,这是他的创作源泉。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哭与笑中完成的,经常给演员宣读新创作的剧本,哭着念不下去的情形多有发生。

当我看到他堆积在工作台上的一本本陈旧的手稿,和已完成的群众路线教育和正在创作的宣恩贡茶《皇恩宠锡》的脚本时,我不由得有些感慨,要是整理出版一个恩施戏剧作品专辑,该有多好啊!

张同新退休了,没有随同相濡以沫的妻子到宜昌子女家享受天伦之乐,而是经常独自一人,在他那简陋的卧室兼创作室里不停的耕耘着。


(值班总编:葛大中责任编辑: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