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某人在火柴盒式的公寓房子里住,算起来已经有近三十年的时日了.但从一九七九年搬出老屋向前数,我在老家的大台门里却生活了三十多年.也就是说,直至今日,我在老台门里住的时间还长于在公寓房里住的.老屋印象深呵.再说这老人的脑子,据说是记旧不记新的.对二十郎当岁前的事,往往记忆特别深刻.而眼前一两年的的事反而转眼就忘了.
因此,老家台门里的日常生活,在我的脑海,还清晰得如同昨日的起居.唉!那老房子里留下了一辈子抹不去的记忆.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我老家的那口水井-----有人会嘀咕:这水井有啥可多说的?是的是的.但----我家那水井却是很特别的一口,我在这篇博文中,写它呀,起码两千字是必须的,要不还真说不清楚它.不信吗?那就听我说说.你再数数这篇文章,有没有两千字?----向毛主席保证.至多不少.
话说南方水网地带,并不象北方一些干旱地区,或那些地下水位很低的地区,一口井,要打个五丈八丈的才能打出水.绍兴城里的水井,一般下去三米就一定有水了.因此,在我们这儿,打口井是很方便的事.但一般而言,水井都是都打在露天的,没见过谁家把井挖在家里的.呵呵,可我家的那眼井,却硬生生建在屋子里面,这就是我家这口井的特别之处----称为屋下井!
我家为什么会屋下有井?其实,这口井起初也是露天之井.是我家大台门里的后花园的一口公共用井.井落成时还没有这台门的第四进屋.要说我叶家台门,那是晚清时期建造的三进三轴线的台门房.台门第三进后面是一片后花园.当年叶家房头很多.也算是一户殷实人家而决非无产阶级.后来估计因为人丁兴旺,房子不敷分配,因此,在原来的后花园里,又造了一排楼房成了台门的第四进.后花园的一般设施都拆了,独独花园里的这口井没填掉,保留下来而造进房子里去了.这新造的房竟分到了我爷爷的名下.因此缘故,我家的这三楼三底的屋里面,竟有一口正而八经的水井.
家中有口水井,那好处真是你想都想不到的.我现在总结一下,大约有如下四大好处(因为老写总结,1,2.3.4的毛病也难改):
1.用水舒畅而方便.别看绍兴城里河道纵横,可那河水要食用还是有问题的,不要说现在,就是在五十年前,河水也是不吃的.在自来水还不普及的五六十年前,我们这儿的人大都吃井水.我家因为屋内有一口水质清洌的井,这用水之方便,可真没得说了.台门里的左邻右舍的吃水,也都上我家井里来打,俺家大门正开,随时让人取用.但遇夏天大旱岁月,外面河水也将近干了,我家这口并不大的井,水也就不敷提用了.老娘当然要想点办法,就在每天晨曦未明之时,趁井水一夜未有人打而相对比较多些时,先静静地提个十桶八桶的,装上一水缸,以供家人一天之需.而迟一些后,这井水东家打,西家拎的就慢慢浑了,浅了,打不太上来了.有些邻居只能到外面去想办法找水了.而我家,由于近水楼台,从来用水是不用出门,那怕是在最干旱的日子.呵呵,怎么样?
2.节约能源而环保.说来你可能不信,因为这井,俺家冬天节省许多柴草,夏天当得半口冰箱,这不就是"节能而环保"吗?五六十年前的冬天似乎比现在冷得多.冬天用水,母亲决不用水缸里装着的水,因为那水的温度接近冰点.母亲一律随用随打,这是因为井水有个特点---冬暖夏凉.我曾测量过水温,夏天的井水也就22度左右,而冬天的井水也有16---17度光景.我母亲是半个节能专家,冬天里她决不用静放着的水,而是打新水来烧茶煮饭,娘说这样能节省许多柴火.而夏天,当烈日在天井里暴晒时,我们会遵娘之嘱,将井水装在一只只盆子里,放到太阳底下让它晒着,傍晚,这热了的水是我们这帮泥猴子洗澡的用水,温度刚好,数量足够.这可算节能达极致了吧?因为井在家里,这井我们还当冰箱用呢.当天没吃完的饭菜,娘用一只竹篮子,上系根绳子,把这些要坏的食物,吊进井里去,在接近井水的地方悬挂着,明天保证不坏.买个西瓜,蒲瓜来,用网兜一兜,吊着沉到井里,傍晚乘凉时提上来吃它,真如同现今从冰箱里拿出来一般.那时,电冰箱别说用了,连做梦也从来没梦上过,可我家却早就有点"冰箱意识"了,难怪我的老母亲后来用上真的电冰箱,她却说:"这电冰箱不过就象老早时候的那口水井呵."呵呵,谁说不是呢?那水井"冰箱"还不用付电费呢!
3.锻炼了我辈从小的安全意识.我家兄弟姐妹七个,个个都在这口井边长大.这口井在我家客厅至厨房的路边上,外人从我家小门进来,第一步就跨到井边上.这口井,用整石雕的井栏围着,井栏也就五六十公分高,是一外圈倒角方而内圆的井口.那时,我们兄弟姐妹都还小,天天在这样一口井边转来转去,你想这有多危险.但我们从来没在这口井里出过事.一直安全着呢.这主要归功于母亲从小就开展的有效而且明确的安全教育.她规定我们谁也不许向井口望,谁望谁饿饭!不准在井边玩耍,不准向井里扔任何东西;未经娘允诺,不能打水.因为规矩很多,而且都要与"饿饭"相联系,因此我们打小就很小心地对待老井,从不玩井,也就从来没出过事,也从不因在井边胡来而被"饿饭".长大了,我们安全意识好象都比较强.这恐怕与我们自小在井边生活历练有关.凡事总讲个安全.呵呵.
4.培养了邻里感情.我家就因为这口井,与左邻右舍的联系就特别紧密.家家户户天天要打水,就天天要上我家来.我家几乎没有什么家庭隐私可言.提水来的邻居,东看一眼我们的厨房有什么菜,西看一眼客堂里有什么动静,东扯西拉.从天上说到灶下,交流的时间特多.大伯大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可因提井水而到我家中来转转,因此我家跟台门里的邻居接触得就最多了.邻里间,因这口井而加深了感情的交流.一个台门,二十来户人家,俺家都和谐相处,这口井,也有它的一份功劳呢.
打井水有点儿技术含量.我家早年用的是木桶.木桶吊井水是个技术活.我家当时有个大约三米多一点的竹质吊杆.吊杆的头里有竹子"原创"的竹叉一对,正好作木桶的吊钩.但木桶与吊钩是"松散结构",不是绑在一起的,而只是竹杆钩着木桶而已.吊井水时,竹吊杆钩着水桶到井里,怎么打水?一动,竹杆必定与木桶分离.其操作要领是两快:用竹杆快速顶住木桶底,死死地将木桶压进水中,让木桶盛满水,再快速上提竹杆,使竹钩与木桶把手不移位地重新勾上.只要掌握要领,这家什打水还是很方便的,我十一二岁时就学会这样打水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一般家中开始通用洋铁皮水桶.这种桶,吊一根麻绳打水就方便多了.用这种桶打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搞个重物挂在水桶一侧,水桶到井水水面,桶就自然一边側翻进水.另一种是不加重物,用绳子一抖,铁皮水桶就翻身落水,但这绳抖得可有点诀窍,你抖得不好,洋铁斗桶就拿死样给你看,就不进水而在水面上斜躺着.你拿它还真没办法.我这抖绳吊水的技术活不错.到我十四五岁时,两位阿哥都外出谋生,家中我就是准正男劳力,不会打水象什么话?只是这抖绳吊水的活计,后来没再有机会施展了,呵呵.但要领现在也没忘.有机会来个老井"抖绳打水比赛",请给我报个名,没准能拿个名次,奖个MP4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