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创造价值:老城区焕发发展新魅力
从白银路街道看政府惠民政策落实
高楼鳞次栉比,老楼老院比比皆是,交通拥堵,下岗失业人多……沿着永昌路向南,东起南城巷与酒泉路街道相连;西至安定门外、中山路与临夏路、伏龙坪两街道相接;北沿庆阳路与贡元巷街道相接;南依五泉山麓,又与五泉、伏龙坪两街道毗邻,面积1.7平方公里。这里就是兰州最典型老城区街道的辖区白银路街道。这个解放初期属兰州市四区、1960年3月改建制为白银路人民公社……直到1979年恢复白银路街道办事处建制的老街道已有60年的历史。
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老城区被称之为难啃的“硬骨头”,的确,老城区的改造关乎民生,也关乎区域经济的得失与兴衰。面对这个颇费思量的大命题,城关区白银路街道探索出一条独具匠心的“特色”之路:“365民情直通车”党建品牌系统工程。事实证明,立足于老城区的特色街道,不但改善了民生,而且聚集了商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一举多得。
城市产生的哲学基于“分享”两个字,分享机遇与情感。白银路街道作为兰州市老城区“特色”鲜明的老城区街道,也是基于这个哲学的科学发展。运用能够让更多人分享的“特色”“创新”服务来撬动老城区发展的顽石,这种创造性的思维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老城区突破土地面积狭小、资金稀缺等发展“瓶颈”,越过危机“陡坡”,解出自己的破题之法:转变经济结构,使中心城区的老城区彰显出发展的新魅力。
有限的城市资源封堵了建设者谋篇布局的游刃有余。白银路街道创新思维逆势而上,从老城区寻找资源。为此,鑫报通过解读白银路街道“365民情直通车”党建品牌工程,来展现这个老街道对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
“这是"逼"出来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居民之路。”白银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吴治巍说。一个“逼”字道出其中的艰辛。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新城区开疆拓土有种横刀立马的气魄,老城区从特色入手,通过将衰落历史街区与当代消费理念的嫁接,实现区域空间价值的增值,则让人领略到“凤凰涅-”的艰辛与智慧。
邻里站
街道首届“邻里节”重温邻里亲情
“形同陌路,不闻不问”。一直以来,邻里关系成为社区街道工作的难点。
“其实我特别怀念小时候邻里之间的关系,那个时候大家都住平房,每天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之间的走动也很频繁,邻
里之间就像是一家人,邻居家的亲戚来串门,碰巧赶上家里没人,我们都会请进自己家中招呼一番。邻居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拿出来大家品尝。”谈起以前的邻里关系,白银路街道居民吴其慧女士不免感叹一番:“那时候每家的条件都不宽裕,但是邻里之间相处的却很好。为什么现在住进了高楼,房子也越住越大,可是反而体会不到邻里之间那种温情了。”
黄先生是6年前从外地搬到兰州市城关区中山林的。他是一个热心人,但6年来他基本没有和邻居接触过。这一切,源于他好心办的一件错事:2009年底的一天,黄先生下夜班回家,在单元门口看到几名小伙子在“搬家”,热心的他二话不说就去帮忙。谁知那些小伙子根本不是自己的邻居,而是一群入室行窃的盗贼。尽管事情的真相很快就被查明,但自此以后,黄先生总感觉有人在自己背后指手画脚。于是,他完全断绝了与邻居们的交往。
“其实邻里关系发生变化,主要还是与城市化进程及住房体制改革有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范围扩张,郊区和农村都变成了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相比较原来的单位家属院、老居民院落,现在的邻里大都是陌生人。”从事街道工作的白银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郭薇对于日渐淡漠的邻里关系也有很深的体会,“随着时代的变化,邻里之间的关系可能回不到从前。但是既要看到邻里关系日渐疏远的现实,也要看到城市化、现代化为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提供的内在动力与客观需求。在社区里生活,最基层的关系就是邻里关系。把邻里关系搞好了就意味着社区是和谐的。社区和谐了,那社会就和谐了,而这就意味着要构建新型的邻里关系。”
邻里之间不相往来的现状,不仅引起了居民们的普遍关注,更得到了白银路街道的高度重视。而重建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区也成了政府从管理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的具体表现。
为了改善邻里关系,白银路街道发起了“邻里节”倡议,举办了全区街道层面首届“邻里节”活动,集中解决一批邻里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开展一系列增进邻里感情的活动。之后,通过紧张有序的筹备,为期10天的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首届“邻里节”正式拉开了帷幕。白银路街道下辖的5个社区开展了“邻里趣味运动会”“社区花卉大比拼”“我为居民办件事”“健康知识大讲堂”“送医药上门”“邻里大家帮”“爱心义卖会”等10多项活动。
“我们之所以筹备这些活动,是因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面对钢筋水泥的城市,人与人、家与家之间不太走动,联系也少了。这一现象让我们社区工作者很无奈,明知道社区里能人不少,但遗憾的是无法让他们为社区服务。这样的邻里关系,犹如张开的五指,形不成一个拳头,更无从谈起形成合力推动社区和街道的工作。”郭薇书记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邻里节”成为一种社会创新管理的载体。
百姓站
“百姓之家”为辖区居民
提供快捷、精准、周到服务
“原来社区有的办公场所是租借的,地方小,还都藏在居民院落里,围着院子转了好几圈就是找不到。”这是白银路街
老楼老院多;道路窄易堵;下岗失业人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老城区改造经常被人们称之为难啃的“硬骨头”。然而,已有60年历史的白银路街道却敢于自破难题,他们不但通过“365民情直通车”等党建品牌系统工程探索出一条独具匠心的“特色”之路,还立足于“分享”二字,用“特色、创新”的服务撬起老城区发展的顽石。记者刘小蕾吴少华唐华伟文/图
-速读
工作人员给辖区居民发放补助
道老居民康英平的切身感受。而这个现状,将在白银路街道彻底改变。
在白银路街道办事处向东300米,条幅正围起来装修的便民综合政务服务大厅十分显眼,因为从正面看,它就像一扇大窗户,而它有一个雅致的学名叫“百姓之家”。
街道居民却叫它“办事中心”。白银路街道将打造一个1600平米集行政、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化服务大厅,以实现辖区居民的“一站式”服务新模式,并力争10月投入使用。该大厅中包含标准化警务工作站、少年儿童流动之家、残疾人康复中心、城市管理执法服务站、司法调解所、法律援助站、便民生活服务区、行政审批服务区、多功能会议(活动)室、多媒体市民学校等,而该“办事中心”有望成为甘肃以街道为载体的面积最大、全方位、立体化、综合职能强的服务大厅。
届时,大到行政审批、市民医疗保险,小到电话费、电费缴纳,这里许多事都能办。
曾有外省市街道负责人来到这里,也深感震撼:“没想到西北地区兰州将拥有这样规模的街道服务中心,这是我见到的将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的服务大厅。”
今年春节,返乡农民工朱伟在白银路辖区购买了一套小户型二手房,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他来社区办事,仅用十几分钟就办完了所有手续。在南方打工多年的朱伟感慨:“从这个服务窗口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家乡的希望。”
如今,类似这样的个人、企业在服务中心得到快捷、优质服务已成为一种常态。
这是一场效能革命。“重在为民”将在这里不是一句口号,“百姓之家”也不只是一个大厅,而是他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我们感动的是"百姓之家"的场地是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免费提供的。”郭薇书记介绍,为了方便居民,街道决定在沿街面打造“百姓之家”,最初的想法是租场地,没想到在和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领导沟通中得到大力支持,经过城关区政府和银行多次协商,银行免费提供场地。
“在甘南路这个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帮助街道打造千余平米"百姓之家"服务居民,我们能不做好服务!”郭薇表示,将依托“百姓之家”加快社区“一刻钟精品服务圈”的建设提升,完成“一刻钟精品服务圈”与市民呼叫中心系统和“三维数字社区管理系统”的对接。载入教育、医疗、购物、缴费、餐饮、娱乐等各类便民服务信息,创设地理信息矢量坐标功能,精心打造“一刻钟生活服务圈”、“一刻钟卫生服务圈”、“一刻钟文体服务圈”、“一刻钟平安服务圈”、“一刻钟政务服务圈”,为居民提供更快捷、更精准、更周到的服务。
作者:刘小蕾吴少华唐华伟来源每日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