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故事 > 揭秘李雪健不为人知的人生故事(组图)(2)

揭秘李雪健不为人知的人生故事(组图)(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3 21:49 编辑: 网络 查看:

李雪健有自己的心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等机会真的来了,得有本事抓住。终于,李雪健捞着角儿了。先演兵匪乙,没词儿。后来升到兵匪甲,有一句词儿了。排《陈毅出山》,李雪健虽然还是跑龙套,词儿却又多了点。剧中演主要配角交通员的演员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李雪健干过业余文艺宣传队,模仿能力强,团里便决定由他来顶替,这也是自他从艺以来的第一部正儿八经的戏。《陈毅出山》要改拍电影,导演头一个就相中了李雪健,说他像山里人,朴实。结果别人最后都去了,唯独他被弃之不用。李雪健像挨了一闷棍,躲在屋里喝酒,自个儿跟自个儿较劲,憋急了还撕被子,这个内向的小伙子发泄内心的痛苦也只有这一招了。他羞于见人,整整两个月除了吃饭就没下过楼。

1980年,空政话剧团排演话剧《九一三事件》。团里决定外聘演员扮演林彪,不巧的是那些候选人都在拍戏,无法脱身,而这边又等不得,于是,副团长苏克就建议让李雪健试试。“苏老太太在延安时见过林彪,觉得我有点像”。李雪健说:“我见机会来了,特别玩命儿。林彪的像让我贴了一屋子,整天就琢磨他。走路琢磨,吃饭琢磨,跟得了‘魔怔’似的。打早上5点钟就起床,凌晨3点钟才睡觉,让林彪折腾得寝食难安。后来,我把头发剃了,眉也修了,排了三唱戏下来,导演他们也都认可了。”李雪健以他对林彪入木三分的刻画、形象逼真的表演和淋漓尽致的发挥,征服了所有的人。法新社记者弗朗西斯 德隆从北京发出的消息说:“扮演林彪的演员同这位前国防部长非常像,他刻画的林彪是一个病态的有偏执的狂人,用假嗓子含着晦涩的威严的格言,引起观众一阵轰动。”

三十多年后,李雪健当年所在学员班班长、原空政话剧团副团长张守义颇为感慨的说:“空政的很多演员都是靠影视出来的,唯有李雪健是靠本行(戏剧)扬的名,他确实有‘绝招儿’。”

这出话剧让李雪健在北京扎了根,这出话剧也让他得到了甜美的爱情。他和本团演员于海丹,从初恋到步入婚姻的殿堂,用了整整三年的光景,李雪健说:“这是我在军营里最大的收获!”记者在他们家的客厅里发现了这对着军装的文艺战士的结婚照,李雪健说:“我们俩走到一起是缘分。你看名字,她叫海丹,我叫雪健。二十年前结婚时,剧作家王培公送给我们一幅字:‘梅花雪中健,珊瑚海之丹。’简单十个字,不光有我俩的名字,还有我们的追求和做人的准则的。”

1981年,李雪健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养育他的军营,转业到中央试验话剧院。人虽脱下军装,但他那分队军队独有的情感,依然长存。每逢接戏,只要是军事题材或是军队拍摄的片子,他从不讨价还价,他认准一个理儿:“部队是娘家,娘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有什么好说的。”

2000年,李雪健应总装电视艺术中心的邀请,出演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中国轨道》的男一号。这部16集电视连连续剧,涉及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主要表现的是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两代军事测控专家,他们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人,又区别于一般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奉献是独特的,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使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准确落入太平洋预订海域,第一颗人造卫星定点成功以及太空抢救气象卫星、完成“亚星”、“澳星”、“依星”等外星测控任务等等。

在《中国轨道》里,李雪健饰演的卫星测控基地政委赵汉章,是全剧的“魂”。然而,就在李雪健全身心的投入拍摄的时候,他病倒了,必须立即到医院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可是戏又不能停,几十口子人不能白干呀。在拍摄最后一场重头戏的时候,正是雪健治疗反应最痛苦的时候。正式开拍那天,现场安静极了,李雪健换好“八五”式大校制服,一连拍了几个分切镜头,导演怕他累着,说可以了,但他却连连摇头说不理想。最后他说:“干脆,你们把镜头跟上,千万别停,我再来一篇。”

《中国轨道》从筹备拍摄到播出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剧组负责人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李雪健,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轨道》。我心里最清楚,李雪健不仅在剧中成功塑造了赵汉章政委——这位新时期军队政工干部形象,而且通过从策划到拍摄到播出的过程,充分展示他的人格魅力和组织才能。”正当《中国轨道》拍摄过半,那时候,剧组正在有条不紊的运转,突然有消息从西安传来:经四医大诊断李雪健患鼻咽癌,需立即治疗。当诊断书交到李雪健的爱人于海丹和他的表哥田壮壮导演手中后,他们非常冷静。于海丹说李雪健前一段时间就有反应,有时鼻出血,有时嗓子疼,后来有感觉颈部长了个疙瘩。总装备部的领导认为应该立即暂停拍摄,以治疗为重,但是知夫莫如妻,于海丹说:“让雪健把戏停下来治病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他的为人和性格,边拍边治的办法他才能够接受。”

李雪健的X光片带到了北京肿瘤医院,专家们建议他必须立即回京治疗。2000年11月29日,于海丹和田壮壮飞到西安,做出两条决定:一、李雪健30日返京治病;二、剧组于12月初专场北京,力争做到治疗和拍摄两不误。

李雪健回京后立即去肿瘤医院进行放射治疗,医生说要坚持拍戏必须在放疗的三周之内进行,三周后只能静养。12月4日,剧组全体人员返京。晚上开会,田壮壮提出了一切从李雪健身体状况出发的拍摄计划。以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于海丹开车送李雪健去医院治疗,下午又把他拉到拍摄现场拍戏。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懂得,这样做,李雪健承受着多大的痛苦,于海丹又承受着多大的精神压力。看到李雪健日益消瘦的脸庞,日益疲惫的身躯,特别是治疗中痛苦反应,看到他们仍在精益求精地一场接着一场拍戏,现场所有人员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崇敬又心疼。到拍李雪健的最后一场演说的戏的时候,李雪健说话已经有些困难了。那天,导演指挥各部门精心准备,争取一次拍成,因怕人多空气感染,台下演员没到位。李雪健把那段台词说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底气十足,哪里像一个正在做着放疗的癌症病人!可以说他是在用心血铺就着《中国轨道》。

是呀,这条轨道是他对军旅生活的真情再现,也是他人生的又一次升华!

(注:本文转载自“文娱胡同--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编: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