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故事 > “德化人生”的十年故事

“德化人生”的十年故事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15 08:51 编辑: 网络 查看:

搭建“德化人生”的民风舞台

每周一晚上19时40分,青县68岁的市民张瑞芝无论多忙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儿,坐在电视机前,将频道调到青县电视台。每周一期的“德化人生”正等着她。

“这个节目演的都是咱青县老百姓自己的事。不光俺愿看,全家人都愿看。”她说。

不仅张瑞芝,在青县,周一晚上看“德化人生”成了很多人的选择。10年来,“德化人生”成了青县电视台的名牌栏目,他们展现的600多个有关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县以及周边地区的人们。

道德建设之花悄悄绽放

2001年,中央颁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青县县委领导把道德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开展的一系列与公民道德有关的宣传活动中,青县电视台开办“德化人生”是其中之一。

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电视栏目,比中央电视台的《道德观察》还早两年。通过荧屏展示道德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也成为青县公民道德建设的一大创举。

青县电视台副台长王海东是这档栏目的创始人,也是现在的负责人。他介绍说,“德化人生”每周一期,15分钟,每周播六次,周一首播,电台还同步播出。“‘德化人生’栏目是2001年12月确定成立的。他们把报道视角定位在老百姓身边事上,这是一个全新的定位。也正因此,‘德化人生’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他说,10年前开播时,播放的频率没这么密集,当时是周一晚上19点30分首播,周四重播。许多农民朋友反映,他们下地回家晚,往往看不上这个节目。后来,又在中午12时30分加播,这才满足了观众们的需求。

“一般一个电视栏目最多火3年,就得改版或换名,不然观众就没兴趣了。‘德化人生’到现在10年了,主旨、风格都没变过,因为观众不希望我们换。”王海东说,由于报道对象是普通百姓,他们经常下乡入村。王海东开着自己的摩托车,驮着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一溜烟钻进庄稼地。坐在垅边或炕头,和那些憨实汉子爽快媳妇一聊就是一整天。听着人家讲述各自的故事,他们也陪着人家笑、陪着人家哭,然后用镜头记录下感人的一幕幕。

“过去农民们不敢想,认为上电视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事,他们想不到为老人洗洗脚、擦擦背也能上电视。”一位农民观众说。

不仅在青县,“德化人生”的影响还波及附近的沧县、黄骅、廊坊市的大城、天津市的静海等县市。

一段故事感动全县百姓

2007年,“德化人生”的一名记者到辛庄子村采访全村捐款救助患病村民的事情。采访中,他无意间听人说,患者的妻子为了筹钱给丈夫治病,竟偷偷跑去卖血。他立即改变采访思路,经过两天的全程拍摄、一天的精心剪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出现在屏幕上。

“我们常常用忠贞不渝来形容纯洁与伟大的爱情,也许社会的进步使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也许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无暇顾及这样一个话题,但请你相信,忠贞的爱情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永远值得我们付出一生去追求。今天我们就为你讲述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关于爱情的故事。”随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一个新时代的爱情传奇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对热恋情侣,能否圆梦婚姻的礼堂?一位柔弱女子,能否撑起患病丈夫的天空?面对金钱与情感、疾病与责难,面对泪眼婆娑的公婆、硬起心肠跟她离婚的丈夫,她,一位25岁的少妇,默默承担。那个调皮任性爱撒娇的女子不见了,她陪夫看病,瞒夫卖血,替夫跪谢那些捐款的人们。最感动的,是她轻轻向丈夫诉说自己的心愿:“无论如何我也不会离开你。等你的病好了,我们一起去看日出、看云海。”

节目播出第二天,编辑部的电话响个不停,大家述说着感动,并询问怎样捐款。不久,记者们又到辛庄子村走了一趟。那位感动了无数人的妻子说:“这些天我们一家实在是太感动了,许多熟悉不熟悉的人纷纷来捐钱。有的开车找到我们家,把一包钱塞到我手里上车就走,让我连句感谢的话都来不及说。”仅仅一个月,她接到各界捐款十几万元。

总结这期节目,“德化人生”的记者们说:“一段美丽的爱情让人感慨,她让我们震撼的同时更觉温暖。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是民间道德感染人的魅力所在。”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这样的故事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孤儿姐妹逆境中互相勉励刻苦学习,小姐妹坚强独立的个性、纯真美好的憧憬,还有那份困境中难得的姐妹情,令人唏嘘感叹;20年救人不留名的个体户王俊岗,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武乡人忠勇侠义古道热肠的文化因子;阳光潜能儿童开发中心的老师们,用奉献的阳光照亮残疾孩子的生命;脑癌晚期的流河镇南蔡庄党支部书记李金波,把挚爱与激情献给父老乡亲,奉献在基层岗位上……

如今,“德化人生”从早期报道家庭美德,延伸到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各个层面的关注,使“德化人生”摆脱报道面过窄的局限,焕发出新的光彩。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各类典型不断涌现。尹升、周汝珍、周恩涛、吕希庆等人,都是由这个栏目首先发掘、进而感动河北和全国的。在他们推出的600多位“百姓明星”中,受到国家、省、市表彰的道德典型达50多人。关于这一点,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自豪地说:“‘好人多’成为一种‘青县现象’。”

“如此多的好人出现在青县,是和“德化人生”栏目多年的发掘引导分不开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玉环说。

“开始有这样的担心,青县毕竟是个县城,一直拍下去,新闻资源会不会枯竭?后来我们发现,好人越拍越多。比如,电视上播了一个孝敬公婆的,马上就会有许多观众打电话进来,推荐身边的孝子孝媳。而且,许多人物和故事是动态的,比如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王海东说。

还有许多忠实观众变成节目主人公的例子。流河镇李豹庄开小卖店的妇女崔金兰就是其中之一。她和儿子儿媳都喜欢看“德化人生”,一心也想做好事。村里有个孤寡老人,头脑不太清楚,崔金兰一直给他吃的,后来干脆接到家里。老人非要住儿子结婚的新房不可,小两口二话没说,让老人搬了进去,自己住偏房。

一人勇斗四歹徒的青县清州镇兰辛庄村民张国生,池塘边救起落水儿童的秦恩昌夫妇,路边捡到脑瘫婴儿一养就是15年的古庆桥一家人,残疾了却还坚持教书的教师代表……从一个人到一大家,从一对夫妻到一个群体,他们的故事,彰显着道德的光辉和美丽。

一个栏目润化一方民心

王海东说,这个栏目能持续十年,与县领导的支持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