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作文十大问题十大对策
有深度的高考作文不多
从总体来看,2006年高考作文审题门槛低,用“三”构成的词语很多,以此展开联想与感悟,并且突出对文化底蕴和思辨性的考查,对于众考生而言并不难。可是从阅卷的总体情况来看,文章内容普遍较浅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行文没有突出文化味,这应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一定要重视高中语文教材,不可忽视读本的学习,平时多一点文化知识积累;缺乏思辨性,即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未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这些都造成文章缺乏深度;写记叙文者少有理性的升华,写议论文者缺乏感性的表达。
十类问题,不可忽视
2006年作文既不是命题作文,也不是材料作文,更不是纯粹的话题作文,属于“半供料半话题”作文。作文命题宽泛,开放性增强,但又有所限制。从阅卷来看,作文存在以下10类不足。
审题不当,忽略命题限制
仔细审题不难发现,命题中仍然暗含限制,这成为区分考生作文质量高下的一个标尺。限制有两处,一是“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二是“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从中可以看出,区分考生作文高下的度就是“文章要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可不少考生忽略命题条件限制,仍停留在话题作文要求阶段,将其当作话题作文来写。
表现1:有考生以“团结就是力量”为话题来作文,从开篇到结尾只字不提“三”字,虽然阅卷老师猜测这句话可能是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感悟得来,可是作者就是不提及,仅当作话题作文来写,这就属于扣题不准。
表现2:有考生写“三叔的高考故事”。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文中有了“三”,可是在内容上仍扣题不紧。按照命题要求,“三”要有意味,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个数字。
对策:学会审题三要点。
1.把话题作文当作供料作文来看待。
话题作文和供料作文有很大的区别。话题作文强调文章和话题有相关性,材料可用可不用,文体选择的灵活性较大,有利于考生思维发散,而供料作文必须使用所供材料,行文主旨必须与所供材料吻合,文体上一般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考生的思维呈线性特点。总之,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供料作文显示限制性。
正因为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很多考生没有意识到开放不是没有边际,忽略了近年来话题作文增加的限制性。如果我们忽视限制,盲目“开放”,就有可能偏离命题的指向。那么,怎样做才保险呢?话题作文一般提供了背景材料,我们可以把话题作文当作供料作文来看待。作文由供料引发联想、想象,如写记叙文,确定和供料内容相同的主旨;如写议论文,则由供料联系社会现实,找准相似点,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