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生命如歌》 读后感 600字左右初中生作文

《生命如歌》 读后感 600字左右初中生作文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2 09:03 编辑: 网络 查看:

wa17

3

读了这样的散文,一切的有心人自然都会有话要说的。我也是,我在发言之前,对自己要说的话还起了一个题目,也就是我的突出的感觉。这就是充满激情与诗质的散文。 这些年,由于所担负的编辑工作和其他文学方面的工作使然,我与散文接触得多一些,深知散文在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出现了不少时尚化的潮头。诸如“大散文”、“文化散文”之类。这种多元化是散文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自然应该予以重视。但与之同时我也感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必要的激情不是太多,而是不足;作为散文的文学特质也有“水土流失”之虞。正因如此,当我读了刘玉慧的《生命如歌》时,便不由地产生出一种久违般的欣喜。这本《生命如歌》,不是哪一篇、哪一类文章,可以说是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地洋溢着“生命如歌”的激情。不仅是写昂扬向上,值得欣幸的事情和心情时如此,即使涉及不那么顺畅甚至属于忧伤的感情,也没有陷于那种低迷的自怨自艾,而仍能使读者见到作者自己对于生命的珍惜,对于生活着的这个世界的热爱。我觉得,这是在一个经济发展繁荣但不乏喧嚣与压力的时代中颇值得称道的心理状态。而且我注意到,当作者已届不惑之年时写的一些散文也是激情不减。她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场景,仍流露出那种极其年轻及其炽烈的惊喜,在这种状态下流出来的文字自然会对读它的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充满激情与诗质的散文 ——《生命如歌》读后感 毫不夸张地说,我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刘玉慧的散文集《生命如歌》。首先我觉得这个书名起得好,很贴切。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很自然地感到作品本身充满着一股生命力,或者说是一股生命的冲激力;再者,虽说作品是一种文字的艺术,但我恍然听到字里行间是一种歌的节奏,以及歌的特有感染力。 读了这样的散文,一切的有心人自然都会有话要说的。我也是,我在发言之前,对自己要说的话还起了一个题目,也就是我的突出的感觉。这就是充满激情与诗质的散文。 这些年,由于所担负的编辑工作和其他文学方面的工作使然,我与散文接触得多一些,深知散文在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出现了不少时尚化的潮头。诸如“大散文”、“文化散文”之类。这种多元化是散文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自然应该予以重视。但与之同时我也感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必要的激情不是太多,而是不足;作为散文的文学特质也有“水土流失”之虞。正因如此,当我读了刘玉慧的《生命如歌》时,便不由地产生出一种久违般的欣喜。这本《生命如歌》,不是哪一篇、哪一类文章,可以说是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地洋溢着“生命如歌”的激情。不仅是写昂扬向上,值得欣幸的事情和心情时如此,即使涉及不那么顺畅甚至属于忧伤的感情,也没有陷于那种低迷的自怨自艾,而仍能使读者见到作者自己对于生命的珍惜,对于生活着的这个世界的热爱。我觉得,这是在一个经济发展繁荣但不乏喧嚣与压力的时代中颇值得称道的心理状态。而且我注意到,当作者已届不惑之年时写的一些散文也是激情不减。她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场景,仍流露出那种极其年轻及其炽烈的惊喜,在这种状态下流出来的文字自然会对读它的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当然毋须赘言,她的激情是有感而发的,而且具有鲜明的色调与价值取向。如她去云南滇缅交界的腾冲,除了对它所处的高黎贡山区的地貌和奇异风光的赞叹和激赏之外,也对“二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日本侵略军的浴血奋战并作出重大牺牲表现出由衷的景仰与痛挽。这种出于真诚的爱国情怀而形成的文字,既是感情的流露,也是理性的定格。当作者访问革命圣地延安,写到当年毛泽东对红军战士张思德的悼念以及那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时,同样充满着深挚的感情。总之,作者在对待一些比较壮烈的场景时,笔下也非常阳光,其效果自然是领人向上。这在当前的文学创作现实中是一种很可贵的倾向。对照某些报刊中出现的类似内容文章,有的对过去已有定评的人和事抱尽冷嘲热讽乃至以颠覆为能事。我觉得《生命如歌》的作者心态是健康的,把握是适宜的,评判是实事求是的。 我还要说这部集子中的作品饱含诗质,虽然作者在形式上不是“当诗一样写的”。而我这里最看重的不是采用什么形式,也不是根据作者集中有一首审计之歌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作者通过她的作品流露出的那种诗的气质。在有的篇章中(如最前面的那几篇),我读起来有品读散文诗之感;那篇幅长些而又有情节的又像在读一种诗体小说。不过,我的话语的焦点还不在此,同样的,作者作品中诗质与它的激情一样,是灌注于全书的。这种诗质的东西实质上是一种气质,一种情愫,一种提炼得美好而精粹的语言。这一切的总和就是传达给读者的那种感觉。总之,它是与干巴、单薄、平俗、无弦外之音相对的那种境界。我总觉得,任何有品位的到达较高境界的作品,无论哪种题材,无论采取的是何种形式,都应使读者从中品出诗质的东西,或是某种哲理的意味。在这点上,我不知本书作者自觉意识到了没有,反正我作为一个读者是感受到了的。譬如她和许多写散文的作者一样,也有“域外漫笔”一类,但我也同时注意到,她尽量避开人所共知、人云亦云的东西,尽量不去做游览说明式的文章。一是尽量有新的视角,新的意趣,二是重在能够调动自己感情(同时也可能是人类共通的感情)的那些层面。譬如,在非洲坦桑尼亚天然动物园,目睹那弱肉强食的惨烈一幕,让人强烈感到那种对被蹂躏者的无助无奈的悲悯情怀,推而广之,就是对强暴者的痛恶。长期以来,人们在强调生态平衡这一自然法则似乎合理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人类心理良知与社会效果这一面。而作者的感觉是有代表性的。另如,作者不止一篇散文中写到在中国旅顺出生的俄罗斯官员斯捷帕申时,着力深化其人性共通性和浓浓的人情味,其直叙的文字往往就是不分行的诗。 也感到一些不足想提出来,供作者参考。就全书而言,激情充沛是好的,如上述。但是否可稍许注意一下节奏不要绷得太紧,间或有时可舒缓些,有的可深沉些,以使读者不要太累。但这一切,都要出诸于自然,以不影响作家行文风格为限。最后,作者在自序中有段很有见地的话,即请人作序或写评往往有“顺情说好话”之弊。但也不尽然,我对本集感到突出的优点和特色,实在是因当前散文领域有所缺失而产生的由衷欣幸。希望作者自己能够珍视并加以发扬。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