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颠簸的大客车上,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转过了山路十八九湾,来到了湖北恩施自治州的宣恩县地段,一排古老的吊脚楼旁边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张关”。于是陡然想起了我曾吃过的吃食——“张关合渣”,于是便问同座的客人:“这便是以‘合渣’闻名的张关么”?|||同座的客人恰巧就是宣恩人,“你大概不是本地人吧,这就是张关,盛产合渣并以合渣著名的张关,‘张关合渣’吃过么?那味道简直没有说的啦,建议你到了宣恩,张关合渣无论如何得吃一顿,不然你就等于没有到过宣恩”。同座的客人如珍珠般一口气说了许多话。听了客人这话,我既高兴又惆怅:久违的张关,我们终于谋面了。|||那是我刚满三十岁的那年,出差到恩施,朋友请客吃饭,点了一道非常普通的菜(准确的说就是一碗干汤),看着这道不伦不类上不得台面的菜,我有些嘀咕:这是什么菜呀,忆苦思甜啦。朋友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别看这道菜不怎么鲜艳,这可是土家特色菜的一绝,名曰‘张关合渣’,来尝尝,一尝你就知道味道了,包你吃了还舍不得嘞!”|||听了朋友这话,我拿起汤瓢勺了一瓢,尝尝还真像朋友说的那样,味道的确鲜美。从那时起,每到恩施总是要找一家有合渣的地方吃食。朋友还说,恩施的“张关合渣”还不是正宗的,真正的“张关合渣”在宣恩的张关。发明“张关合渣”的后裔现在依然健在。听朋友介绍,那时候就想到张关去看一看,可就是没有机会。|||听了同座路人的话,我忙叫师傅停车,就在张关的吊脚楼前下了车,来不及拍打身上的尘埃,就步入挂有“张关合渣”店的饭店,在一处陈旧的方桌旁坐下来,马上就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土家姑娘上前问道:“先生,吃点啥”?我说:“来一碗合渣”。姑娘说:“好勒,您稍等,一会就好。”姑娘甜甜的笑着说完,就泡上了一杯茶,“先生,您坐车累了吧,喝杯茶解解渴。”我接过姑娘寄过来的茶,问道:“这店是姑娘你自己开的吧?”姑娘说:“这店是我奶奶开的,我给奶奶打下手。”听了姑娘的话,我愈发好奇,姑娘就给我讲了她奶奶黄佩儀和张关合渣的故事:|||七十年前,贺龙将军征战恩施,黄佩儀的父亲是贺龙将军的部下,贺龙将军在黄家住过一段时间,将军爱吃合渣,于是家人就给贺龙将军做合渣吃,战争年代的生活艰苦,合渣虽然是极普通的菜,但依然也不容易吃到。一九三三年,黄家喜得千金,请将军给孩子取个名字,贺龙将军就给孩子取名曰“黄佩儀”,贺龙将军用的是繁体字,所以直到今天,老人七十多岁,仍不用简体字。|||黄佩儀老人祖籍宣恩县小关镇张关村。张关原名站田沟,相传三国时代,张飞、关羽率兵进入施州途经站田沟,遇雨,在此露宿一宿,后将此地更名为“张关”(宣恩县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黄佩儀老人凭着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合渣店,方便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合渣吃起来舒畅、饱肚又便宜,于是,张关合渣就远近闻名。老人索性打起了牌子,还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张关合渣”的商标。|||说话间,姑娘端来一大碗“合渣”,黄佩儀老人也出来了,老人显得精神焕发。|||吃着老人亲手煮的“张关合渣”,一股暖流偏布全身。张关合渣像是代沟时间的纽带、又像是代沟精神的纽带,老人能在很久以前打出自己的牌子本身就是一种超前。何况这么一道极普通、几乎上不得宴席的土家菜。联想到它的普通,总是想让它走出山门。其实,我也算是多余,“张关合渣”早就上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在和黄佩儀老人的闲聊中,一碗正宗的“张关合渣”碗底朝天,我打着饱嗝结了账走出了店门,回过头来瞻望“张关合渣”的牌子,仍觉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