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神州大地上紧张的是高考,热议的是高考,集体狂欢的依然是高考。
6月7日中午语文考试刚结束,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就在第一时间公诸媒体,围绕着题目优劣好坏的话题顿时成了聚焦热点,似乎整个高考只有一门课,科目只有一道作文题,考好作文就金榜题名了,让人们的感觉回到了科举时代。
多年来,公众对高考作文题目的高度关注,与语文大众化的特色密不可分。其他科目和题目带有很强的专业性,非学科人士难分出个高低。唯有作文题对任何人来讲都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的能力试图挥洒一番。如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高考作文题目在每个公众的舌尖上能品味出各自不同的酸甜苦辣。
正因为如此,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本身,成为了集形势判断、价值取向、道德倡导和学生品行于一身的风向标。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今年正好35年。有人对35年来的高考作文题进行了归纳总结,能够看到鲜明的时代特征,折射了社会变迁的轨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文革”烙印,八十年代关注社会问题与人生哲理,九十年代针砭道德风尚讽刺现实丑恶,新世纪弘扬真善美,近几年倾情各色人物的观察描写。从这些轨迹上能看得到出题者的良苦用心:既要紧密结合形势,又要创造想象空间;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有文学的色彩;既要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又要触及心灵流露真情……
一道几十分的作文题,需承载的使命和功能实在太沉重。
承载了太重使命的作文题,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注定就要成为众矢之的、口水靶子,再怎么煞费心思也会招来各种非议和板砖。公众的非议不是否定题目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而是诟病按照这种“主题先行”的逻辑,怎样能作出判答案正确与否的判断。例如去年被“评”为最差考题的陕西作文题目《谈中国的发展》,主题给定的范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祖国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要求考生针对祖国的发展变化书写自己的感想。”判分的标准显而易见。但如果考生根据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弊端,以忧患意识悲愤情怀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其得分又当如何?
从大家对高考作文题的众说纷纭,很自然联想到每年的春晚。如今的春晚之所以成为“鸡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背负的使命太重。
高考作文出题遭遇的尴尬,很显然的缘由是背离了高考的真正目的。高考之所以要考作文,作用就是检验考生的想象灵性和写作能力。怎样才能让考生体现出自己的水平,最简单的办法是“我手写我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心声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指的就是写作要合乎心、合乎自然。从这个层面来讲,题目应该越简单、越便于理解,就越能拓展考生想象空间,将心里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好的考题应该是“人人都能说自己的话”,如前两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既有时代特色,又触及心灵,一直到现在还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2012年高考已经过去,由考题留下的话题还会让人们谈论一阵。进入夏天,2013的春晚工作即将启动。高考年年有,春晚岁岁看,如要避免被口水淹没的境地,只需回归事情的本位就行。(李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