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陈藩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论

陈藩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论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2-09 19:0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陈藩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论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直是当作反面教材。谆谆教育着我们:做大事,一定要从扫一屋这样的小事做起,然而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东汉时候,有个叫陈藩的人。应是现在的河南驻马店一带的人吧。该同志少怀大志,经常不注意小节。他的屋子就不太哪么爱收拾,一次,他父亲同乡薛礼来访。发现陈藩住处,芳草凄凄,青苔块块,于是教训说:“小子如何不洒扫门庭,迎接宾客?”陈藩听后语出惊人:“大丈夫当扫天下,何事一屋哉?”薛礼同志大不高兴,就教育他:你一个屋子都不打理,你还要扫天下?痴人说梦!

这个故事本身本没有什么教育意义,只是平常的一个应对罢了。然则我们中国总是喜欢微言大义的,非要从中挖出点什么高深的教育意义来。加上后来陈藩同志最终没有将天下扫彻底,成了失败的英雄。被后来的好事之徒乱联系起来,久而久之,谬论流传,就成为现在一种思维惯式:以为薛礼的反驳就有道理了。以为真的就是一屋不扫,就不能扫天下了。

是的,陈藩同志最终是没有扫好天下。他与大将军窦武合谋诛杀宦官,泄秘后,东窗事发,被曹节等宦官党,先行假传圣旨,派出武装察抓捕,致使陈藩功败成垂,最终不敌被杀。七十多岁的老翁死非其命不说,学生和族人,一共八十多人也全被杀害。当时的连吊唁都不敢。千载而下,犹浩气长存,而又令人扼腕叹息。换一种时下的说法就是:悲摧、悲壮!

然而这个没扫好天下的原因真的是因为他只想扫天下,而不扫一屋吗?

事实恰恰相反,恰恰是因为陈藩同志,心存天下,不扫一屋,才养出了他举手投足间的名士风范。才养出秉心公正,高直不曲的高尚品德。陈藩同志对江河日下的汉政权,忠心耿耿,倾力谏言,多所规拂。在管理下级时,严叱苛政,先拔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同志走向领导岗位。后来汉灵帝登极,因年龄太少,窦太后成了顾问委员会的小组长,为感谢陈藩同志当时的拥护有功,对陈藩优宠褒加,提拔陈藩同志当了太尉,大约相当于国防部长吧。在这个重要的岗位上,陈藩同志扬了老而弥坚的革命精神,与整个时代的趋势作抗争,与以宦官为首的一小撮敌对份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这时好象是汉朝气数已尽,就是这个窦太后,也没有什么政治智慧。被混进党内的一小撮敌对份子蒙蔽了,经常听的就是哪一小撮敌对份子的话。陈藩同志被迫铤而走险,采用了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联系上将窦武同志一道,准备以迅雷之势诛杀宦官,永远消除政权隐患:十人帮。

哪时,陈藩同志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之一,是汉政权的中流砥柱,是全党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在《世说新语》中,陈藩同志被评价为:言为士则,行则世范。这是说他当时是公认的:既是知识分子榜样,也是全国人民的模范。

由此可见,陈藩同志是成功了,他的成功正是因为陈藩同志,有种一种扫天下不扫一屋的大志。这才保养成了陈藩同志的浩然之气,他的言为士则,行则世范更是与扫天下不扫一屋有常一脉相承的因果关系。是君子可大受不可小知的具体体现,。

然而陈藩同志是还最终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是谋事不密,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班底,没有革命的支持力量,也就是说,他失败的原因,一个是“君不密则失其臣,臣不密则失其身”,二个是他只找对了革命的敌人,没有革命的朋友。

因此问题也就明晰了,如果陈藩同志失败的这两个原因是与没有扫一屋有因果关系,哪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是的,一屋不扫,好象是个缺点。但是一来二这个缺点不是致命的缺点,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一个没缺点的人也没有优点,相反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缺点,恰恰证明他有什么相对应的优点。二来人不可能四面出击的,要想干成大事,只能将精力集中到一点去。当陈藩同志,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到扫天下这一点时,他不扫一屋就是必然的。我们好多的革命领袖也是一样,大多是一些油瓶子倒了也不扶的人,这恰恰是对陈藩同志做法正确的一个证明。如果陈藩同志当时沉缅于扫一屋了,哪么他扫天下多半是扫不好的。(扫天下也扫一屋的,历史不是没有例子,但很少,汉光武帝刘秀同志是一个。)

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陈藩同志最终扫好天下,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他本来没有革命的力量,但以革命的热情代替了革命的策略,力小而任重,才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又谋事不密,才导致被反革命份子谋杀。

革命成功的最关键的核心竟争力在于有一个革命的团队,在于有革命的朋友。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大事的领袖,主要的一条是看他是否能团结一批人,组成坚强革命队伍。其它的才能都是次要的。其他的缺点都是无关紧要的。陈藩同志在这点上,就恰恰没有,可能是太信奉君子不群吧,他只是单枪独马。到了革命最关键的时候,不得不联合他人,偏偏他联合的这个人,又与革命的敌人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要不失败,都不太可能。

曹刘煮酒论英雄,曹操同志果真是看得起刘备哪样的一副老实的表样吗,刘备同志果真是以一句应对显示了了英雄本色吗?不,这一切都是骗人的表象,曹操同志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最关键是是因为看到刘备有本事将关云长张飞哪样的天下奇才团结地一起,有着革命雄厚的力量,只是暂时没有革命的时机罢了。这才将刘备看作天下英雄的。

刘备同志的应对,和陈藩同志的应对一样,只是一种外交上的才能,在这点上,张学良同志比刘备、陈藩的能力还要强。他在回记者问时,发言之巧妙,让宋美龄都无可挑剔。但张学良和陈藩一样,最终也是个失败的英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没有真正团结一批人,和刘备曹操同志一样,拥有自已的革命力量。不致于时机来时还是单身一人。

虽然如此,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虽说修炼首先是要发扬优点,但也要克服缺点。这就是与自己的优点相反的特点。

我们参考一下曾国藩的话: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