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父亲担着行李,和我一起踏入那座辉煌而庄严的高等学府,作为庄稼人,布衣草履的父亲在看到从校门口走出的一群群风采翩翩、气宇轩昂的大学生时,悄悄的对我说:“崽,我不图你有什么大出息,将来混得和他们一般人模人样儿,我就满足了。”父亲陡然有了一种巨大的自卑感,在他连做梦也想象不出的这偌大的学府面前,父亲作为一个山里人几十年造就的倔强和自信心,彻底崩溃了。他已预知作为山里人的儿子的将来当会充满坎坷和忧患,在这样的世界,混成人模人样已是侥幸,他的希望也仅止于此了。
父亲在我的大学住了一日,中文系的一位朱老师对我和父亲怀着一种好奇和惊讶,也怀着一种怜悯和感动,她细心的安排了我们的住宿,并带了我和我父亲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走遍了琉璃碧瓦、绿树披拂的美丽校园。父亲试图用他的方言与朱老师交谈点什么,但朱老师不懂,父亲便怏怏。
父亲要走了。我去送他,父亲反反复复的叮嘱着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语,我说我都背得出了,父亲便努力笑一笑,用他粗糙的大手抚了抚我的头,沉默了。到了校门口,父亲不让再送了;临上公共汽车的时候,父亲忽然站住,用颤抖的手解开外衣钮扣,从贴肉的衬衣里撕开密密缝住的小口袋,那里藏着五十元钱,父亲抽出三十元,说:“崽,家里穷,这点钱你拿着莫饿坏肚子。”我的眼泪刷刷的流了下来,在这天地间有什么东西比这种深情更珍贵呢?我会活得很幸福也很体面的,我的父亲!我不肯要,父亲眼红红的,却一副要发脾气的样子。我爱父亲,也怕父亲,只好从那布满老茧的大手里接过二张薄薄的纸币,那是二十元,却仿佛接过一座山,沉甸甸的。父亲不再勉强,把剩下的三十元重新放回原处,低了头,慢慢转过身去。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父亲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望着黑头巾、青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颤栗。
父亲登上了公共汽车,只把那背影留给我。就在车子启动的那一刹那,父亲猛地转过身来,深深的看了我一眼。啊,父亲,他在流泪!我分明看见两道晶亮的泪泉从父亲古铜色的脸上流过!不流泪的父亲流泪了,不是因为悲哀。
十年后,那背影依然如此清晰的呈现在我的心中。十年前,我还没有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后来读了,我感到一阵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朱先生虽然把父亲的背影写得沉重、深情,但他的父亲毕竟不如我父亲苦难,活得比我那与泥土、风雨结缘的父亲轻松快乐。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
感悟&怀想
————————————
偶尔读到刘鸿伏的《父亲》一文,便不由得心生感触:
作者由自己的写作而想起了父亲,因为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乡邻朋友。”只能写简单的家书并不懂文章的父亲崇拜土地与文化,并以此而感到欣慰。“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塞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蒿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愁苦的,那是父亲……郁积于心的热情随诗一样的语言滚滚而出,引来源源往事。
作者没有泛泛地写,而是将笔墨集中到“我”接大学录取通知书,父亲送我报到这一件事,围绕送行的前前后后,调动了叙事、抒情、议论种种方式,并将它们融为一体,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炽热的内心情感,也使一位具有深沉的爱子之情的父亲形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是从“我”接到通知书那一刻写起的。当时我正和父亲如牛一般地犁地,父亲黑红着脸数落我对于农事的愚笨,而我由委屈而痛苦而愤怒,便开始顶撞父亲。这时,李老师送来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扔了禾桶,接了通知书,泪不知不觉地涌了出来。这时发怒的父亲什么样呢?作者写道:“依然黑着脸,没有一句表示高兴或祝福的话,只说‘崽,你命好。’转过身扛了禾桶匆匆远去,......“这就是父亲!把所有强烈的情感深深压在心底的父亲!从来都诎于表达对子女深爱的我们的父亲!如果这里让父亲一起和儿子流泪,读者一定会哂笑作者笔拙。他很好地捕捉到了父亲严厉的动作和语言,用最真实贴切的文字把一切记录下来,让人读了一如作者当时的感受一样,无限慨叹。
父亲是严厉的,但如果只是一味的严厉,也就没有多少爱可言了,本文的父亲的严厉则源于他的温情。父亲虽然脾气不好,却不乏一腔隐藏着的舐犊之情。“那一夜,父亲喝得大醉,看我的时候,一脸的愧色。”至此,集严厉与深爱于一体的复杂的父爱已初露端睨。
然后,作者极其详细地叙述了父亲送我的过程。从未出过远门,在泥土里劳作了一生的老父亲决定送我,并非因为我是山乡解放后几十年来第一名大学生。父亲要送我,仅仅因为我是他的儿子。他只想再做一次儿子的保护神,为着那殷殷父爱,为着那份饱经苍桑的心情。在县城的旅馆里,从来没有流过眼泪的父亲哭了,因为他想到儿子还小,又是乡里人,穷,怕将来受人欺侮。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动容?透过迷离的泪光,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位衣衫破旧的老农,一边擦着泪水,一边与人诉说着儿子考大学的事和自己的担心。在父亲羽翼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哪个没有感受过这种拳拳情深的父爱啊!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父亲要走的那一幕:“父亲要走了,我去送他,父亲反反复复地叮嘱着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语,我说我都背得出了,父亲便努力笑一笑,用他粗糙的大手抚了抚我的头,沉默了……临上公共汽车,父亲忽然站住,用颤抖的手解开外衣纽扣,从贴肉的衬衣里撕开密密缝住的小口袋,那里藏着五十元钱,父亲捡出三十元,说,崽,家里穷,这点钱你拿着莫饿肚子。我的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虽然这样的情节似曾相识,但我依然相信这是在这种场合下所有父亲的共同举动,为了孩子,他们不会吝惜任何一切。离别,总是最能流露情感的时刻,作者描写极其深沉细腻,所以格外凄婉动人。透过文字,我们深深地感到了父爱的凝重。随着分别时刻的迫近,父爱的表现也越来越炽烈,在父亲登上公共汽车时,这种情感达到了高潮,“就在车子启动的一刹那,父亲猛地转过身来,深深地看了我一眼。啊,父亲他在流泪!我分明看见两道晶亮的泪泉从父亲古铜色的脸上流过!不流泪的父亲流泪了,不是因为悲哀……”
那是因为什么呢?想必每个为人父母者都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