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原本只是旧年完结新年开始之时,给它加添许多别样意义,就有了这一套浓重的春节文化,有了夹在两年中间的“一年一度”的高潮时候,因此名家也写过很多关于春节的散文。下面是有春节名家散文,欢迎参阅。
春节名家散文:春节,春节
这是一个欢乐的节日,而对于这样一个节日,我无语了多年。烟花在天空绚丽,爆竹声声,璀璨在遥远的星空,那是我么,那是我在眨眼么,我看见了,看见你眼中那一面湖水,酸涩的荡漾。
春节。千万人的思念千万人的归属,万家灯火燃起,春风更暖,春意更暖,人心更暖,走在巷道中的身影,却再也看不清,这是谁家的缠绵。而我依旧依旧,独自坐在门口,远看着天边,期盼着眷念。
饭桌上的菜香了,洗脚的热水早已凉却,看不到你,看不到你归家的怀念。我化作了烟花,在晚霞映照的时刻,美丽多姿的燃烧,燃烧吧,这个春节。
记得你吃团圆饭守着压岁钱,身上的花衣裳格外显眼,却看不到你纯真的笑颜,这是一缕春风,还是一滴思念,在这夜的欢歌中沉睡,不愿觉醒,也不愿改变。一切干涩,一切苦恋,千年一梦的改变。
春节呵,无尽的感叹,这一生,这一世,这一年,这个春天。思念会成为永恒,停留在记忆的昨天,在眼里,在心里,在梦里,在思念里,只是空白,普天同庆后的空白,留给孤独的人,孤独的心,在家里守望,房子是家,爱也是家。
许多年了,春节就是这样过来,一年的欢乐,一年的苦楚,一年的期盼,在这一刻,所有的不开心不快乐不美好,就在这一刻,春节的这一刻,崭新。春节,春节!
春节名家散文:让传统符号留住春节记忆一年又一年,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满载着人们的喜悦。过大年,就是在贴窗花、请门神、拜祖先、走亲戚、祈丰收、耍社火等种种风俗活动中,体验年的乐趣,祈愿来年的好运。这些古老习俗承载着浓浓的年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年文化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在我国古代的文字书籍中,“年”字被放入“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个月叫元月。
一般说,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所有的忙碌,只有一个共同主题,即“辞旧迎新”。
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因为春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选择。春节是一个时间更迭的门槛,春节是终点,更是起点。大红喜庆的灯笼,飘着墨香的春联,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些传统的春节符号,是伴随中国人一代代成长的记忆。不管物质生活如何丰富,年味都不应该变淡,这里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春节兼作一个犒劳自己的节日,可是现代人“天天都在过年”,显然,维系春节的不再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而是人们的情感。这份情感里有父母的叮咛,有爱人的牵挂,有孩子的一声“爸妈”,无法替代。
近年来,春节的国际化趋势成为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身在异国的华人,以欢度春节的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逐渐地,传统的老习俗也成了一种“中国时尚”。
春节就是这样,装满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复一年,老百姓为生活而忙碌,他们披星戴月,跨过千山万水,不顾人群的拥挤,不顾长途的跋涉,赶到家人身边,一起过个团圆年。回家过年,是心底最纯真的承诺。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春节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