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常德人:湖南的“犹太人”

常德人:湖南的“犹太人”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23 18:2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屈原赋诗曰:沅有芷兮,澧有兰。描绘的无疑是常德深厚的文化底蕴。
常德诗墙,荟萃中国当代名家诗词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获“吉尼斯之最”。
“中华道德园”落户德文化的发源地常德,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一组城市雕塑,让历史的只言片语从此变得鲜活。
湖南省第一个散文家协会亦在常德。常德拥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2人,为全国地级市之冠,形成了一个散文作家群。


放眼望去,常德人在湖南文化界那是抢占了风头:省委宣传部长的前任的前任、广电的领军人物、报业巨头、媒体名编名记名导等等。听说过这样的职场典故:某报社招聘会上,考官问应聘者“是否认识老总”,如不认识,副老总职位不做考虑;再问“是否常德人”,如不是,主任岗位不做考虑;又问“是否会说‘德语’”,如不会,可能记者都没得做。
正是这种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生态,让大风大浪中成长的常德人,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常德人无往而不利,人们说,因为他们具有文化的“杀伤力”。

我是“德语系”
曾经在报社举行的一次新聘记者新闻业务培训讲课中,因一个专业术语讲出来后有人没听得懂,只好自我解嘲说“我是‘德语系’”,引得女生窃笑。
有不少其他地方的人到了长沙后,自然而然改了乡音,或说普通话,或说长沙话。常德人则不然,那一口地道的常德话说什么也不改,所以被戏称为“德语系”。
在长沙,无论走进机关,步入校园,还是漫步街头,涉身职场,一不留神准会碰到“德语系”。一次,夜幕下的五一广场,在离座不远的草地上,一个男子紧挨着一个女孩在那儿调情,以为别人听不懂他们的家乡话,放肆地讲“德语”,不想旁边就有一个“德语系”,听得耳朵都起了茧。
偶尔对朋友戏言,本人至少会两种语言:国语、“德语”。读书出来到长沙第一年说的是普通话,第二年就回归常德话了。这固然有常德话属于北方方言,其他城市的人完全可以听懂的客观原因;更重要的却是其主观原因,他们以这个城市自豪。
常德人给人最大的印象是热情、直爽、好客、能干又可靠。当一群久别重逢的朋友握手言笑时,笑得最酽、手握得最紧的一定是“德语系”。不信你看,事情交与常德人办,鲜有应承下来而做不定的。他们既追求物质的实惠,又注重精神上的满足,用在工作上,便是以实干建业,机灵辅佐,他们曲中求直,直中有曲,为自己铺平了一条条道路,无往而不胜。
常德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是读书入仕,或是经商渗透到各个城市,构筑自己的人生;哪怕一碗小小的米粉,也尽力发扬光大。他们正以一口“德语”味重的普通话,开始与世界对话。

常德人的口头禅
“搞么的?”、“哪么地?”这是常德人的第一个口头禅,且频率最高,开口就来。比如打电话,拿起话筒第一句就问对方“哪么地?”
一般这句话有两种意思,一是很关心你,问你怎么了?另一意思就是对你正在说的这件事追根究底,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这其实也相当于长沙话里的“哦改”和湘乡话里的“么改的?”
“哪么地?”还可延伸为“搞么的?”或“哪么搞地?” 意思有些变异,即你在干什么?这事儿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常德人的第二个口头禅就是“嘎懒哒”。这句话不用多解释,其实相当于长沙话里的“了不得难”和“拐哒场”的意思。但若只有“嘎懒”二字,意思又不一样。早几年,吴定宪任常德市委书记,到澧县视察防洪工程,澧县县长向他保证:争取10(炮)天搞完“嘎懒”。吴定宪还以为是骂人的话呢,其是意思是争取早点完工“算了”。
透过这些口头禅的语调,不同县市的常德人留给别人的印象不同,武陵人厚道、澧县人圆滑、津市人傲慢、安乡人实干……也许你会说,这其实是大多数湖南人的特点。是的,常德原本就是湖南乃至全国的一支,夜夜不息的澧水、沅水、洞庭湖水灌溉滋润着他们,日积月累,代代为继,常德人在大环境里沉淀出自己的特色,只不过个性更为鲜明更为突出罢了。

湖南的“犹太人”
常德人习俗多,就说过生日很有讲究。小孩生下来一个月要吃“满月酒”,满一岁要过“周岁”;满十二岁要过“童关”,从此进入少男少女时代,要请亲戚友邻吃酒;最大的生日宴请是过三十六岁,男做进,女做满,是人生过大关,“人人都过三十六,喜的喜,忧的忧”,历来特别重视;冲过这一关,每逢四十、五十、六十、七十等整岁都要做一场生日。
常德人总是把自己的生日做得轰轰烈烈,就像他们的性格一样。对于常德人来说,没干成的事多是不想干,想要干的事很少干不成。这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常德人性格。
有人说,常德人的智慧,是在洞庭湖的大风大浪中冲刷而成的大智慧,它乐观、进取、讲究团队精神。八百里洞庭湖,一望无际的黑杨,风吹不倒、水淹不死,就像常德人那种高拔奇崛的精神风貌。
这样卓绝的勇气与智慧,使人们想到一个民族:犹太人,那个“与上帝摔跤”的民族。谓常德人为“湖南的犹太人”,就是夸他们敢想敢做、聪明能干。
很多人说,常德人顽强,生命力旺盛。是的,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家道贫寒的武陵学子从不怨天尤人,有的打出家教的牌子,有的干起推销的行当,谋得生计自救,很少傻等“希望工程”的。因为他们自强、自立,聪明又好学,所以他们傲气。

德文化释放经济能量
常德人吃是出了名的,尤其是火锅。一年四季总可在常德人的桌子上发现火锅,比如“萝卜炖排骨”、“红烧黄鸭叫火锅”、“腊肉炖香肠”。在常德吃得最多的是“甘锅肥肠”,够辣,够味,吃起来又不腻。
常德是个很值得留恋的地方。桃花源自不待说,单是石门夹山寺,硬是让史学专家“定性”为李自成归隐之地。还有澧县发掘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硬是把历史向前推了一千年。
而“诗中长城”常德诗墙挺起了城市的脊梁。历时10年,将混凝土的城区沅江防洪大堤凝聚成一道诗中长城,这何尝不是又一道精神的长城呢?
常德人是如何看待诗墙的?有这样一个故事:诗墙公园的一棵树枝折断,一个市民看到后,由于实在找不到捆绑的绳子,他就解下了自己的皮带。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它是没有灵魂的。” 常德是“德文化”的发源地,一句“常德德山山有德”,让常德以德闻名。信用常德,这是在经世致用的年代,对“德文化”的另一种经济解读。
老实说,常德人不能辜负了一个“德”字,“诚信”就是“德”的表现,近年来,常德市招商引资就做到了以诚待人。外资,在常德也有一个泛指,常德市以外的都是外资。外来的投资者,常德市政府要求各部门只能铺地毯,不能设门槛,一视同仁。
从长沙黄花机场沿长常高速飞驰,到常德也不过两个小时。但是,常德人的眼光更为深远,除了长沙到常德的航班,还开辟了温州的航线,在每位从桃花源机场落地的乘客,由市政府补贴50%的机票款。仅此一项,每年从财政拿出的补贴便达400万元。支持他们的理由是,当一个温州商人选择投资项目时,他会选择一个可以乘飞机抵达的城市,还是一个需要靠众多交通工具辗转的城市?
常德人最具“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常德卷烟厂某些方面比长烟先走一步,比如最先走高端品牌,最先使用联合工房。当其他地方纺织企业处于要死不活状态,常德纺织业改制重生做得风声水起。
常德这座文化名城,正在激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