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长沙食客:杨福音,吃是一篇温暖的散文

长沙食客:杨福音,吃是一篇温暖的散文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24 21:0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秦少油

  杨福音的长沙米粉地图: 

  长沙的好粉店我们也寻到了不少,像烈士公园北门玉林米粉,辣得死。金昌花园门口有个棚子,那里米粉口味好。县正街的周记米粉,粉汤清清爽爽的。 (长沙晚报餐厅评论员 秦少油)

  “王安石吃菜,从不挑剔,他只吃离自己最近的那一盘。”杨福音以“拗相公”自况,并不以美食家自诩。“我不是美食家,只是喜欢吃!”本质上,他是一个画家、散文家,一个极其散淡的人。 

  “我对于吃,是随便到了极点,但回忆这东西很奇妙,年纪越大,关于吃的回忆却越发多了起来。”杨福音所爱好的,在《由红菜薹想起》一书这样写道:“他对于吃,对于穿着,真是随便到了极点……他如果喜欢什么东西,就喜欢得死。比如红菜薹、酸辣椒、芋头荷子。” 

  在别人看来,他那张好吃的嘴巴是有些刁的。大致说来,小时候喜欢吃的,他现在仍然喜欢吃。“人就是这么奇怪,小时候不爱山珍海味,以后,碰见了,也只是试下味,自己并不会真正亲近那食物。”杨福音经常在广东,也并不能习惯粤菜,碰见湘菜馆,好像遇见故乡人。 

  他讲起长沙老街巷的童年,一开口便是洋姜和芋头荷子,每每折返长沙,总要寻这两样美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沙,洋姜是野生的,屋角街角都长。挖回洗净晒干切成片,拌上红辣椒,外加盐、酱油、麻油、陈醋,盛在菜碗里,上面用一片大青菜叶子将碗捂住隔天就可以吃了。又脆又香又辣,送三碗饭不成问题。 

  至于芋头荷子,杨福音说起来也简直人间美味。今天的长沙,几乎寻觅不到。杨福音回忆,小时,他将两尺来长的芋头杆切成一小段一小段,老的不要,洗净晒干加盐揉搓后捂在卜水坛子里,三五天后取出,将每段撕成碎小条,炒豆豉辣椒,真的好吃。

  杨福音的画里,却没有丝毫的人间烟火气,食物、菜肴,一样也不存。但他的散文,却就是一篇篇温馨的长沙生活记。在他《长岭上》等散文集中,赫然有《德园包子》、《长沙米粉》、《吃》等多篇吃喝散文在。 

  米粉是万万不可忽略的,那“嗦”的一声,仿佛画笔在纸上一走。杨福音爱吃米粉,寻味米粉也别有一番心得。他认为,“长沙好的米粉店,你要去寻,最好往破旧的街角弯里去。马路边,屋檐下,男男女女一堆堆蹲着,端起海碗,狼吞虎咽,吃相难看,不修边幅,其味十足。逢到这种场合,你只管插足进去,那里的粉,保证好。” 

  烟火人生、世外艺术,杨福音终于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他会下厨,拿手的是炒红菜薹,他煮得一手好鱼,鲫鱼的骨头经他妙手烹制,能和肉吞下。和秦少油谈吃,在杨福音看来,也许只是一次以味道为媒的回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