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儿时阡陌上的笑声》
李良
儿时,如今我们住的地方还是城郊,阡陌纵横。村里池塘的水依然清澈,鱼儿,虾儿,蛙儿,孩子都是那般自由。那时的孩子,虽然没有像样的玩具,可大自然的赐予,让我们的童年依然充满乐趣。纵横阡陌上伙伴们的笑声,是那么地快乐纯真。如今每每想起,那笑声依然萦绕耳畔……
春天,田野铺上一张紫色的地毯,紫花地丁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是我们儿时的露天游乐场。伙伴们三两成群采摘紫花,在无边的田野上追逐嬉戏,欢乐的笑声让流云停住了脚步,连火红的太阳似乎脾气变得柔和了些许。等到插秧苗的时候,大人们忙他们的,我和伙伴们则在水田中跑来跑去。可能伙伴们觉得这样不过瘾,不知谁挑起了头,扔了一团泥到一个小伙伴身上,瞬间大家都有了默契。一个个泥团飞了起来,水田中的笑声、哭声、骂声一片。终于战斗结束,伙伴们身上、脸上都“挂了彩”。刚才因为被扔了泥而哭过的伙伴,这时看看自己,看看其他的伙伴,“扑哧”一声大笑起来,小伙伴们随即笑了起来。大人们看着我们这一群“泥猴”,也乐了……
夏天,田野环抱着的那一湾池塘,成了我与伙伴们的水上乐园。尽管大人们一再交代,不经他们允许不能靠近池塘,不听话的孩子会被鬼捉去之类的话。可那湾池水,实在诱人。我们时常把大人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一顿“聊刷子炒肉”(一把细竹枝捆扎打小孩)是免不了的。打过之后,瞬间又忘了疼,那片水面上依然会出现伙伴们三三两两、光着屁股的小身影。这个时候,除了笑声,除了快乐,我们把什么都忘记了。
夜幕开始笼罩了村庄,萤火虫飞来了。那些提着“灯笼”的精灵们与天上的皎月星辰一起,把我和伙伴们带到了另外一个乐园中。大人们平时教我们用纸织的小灯笼有了“用武之地”。我和伙伴们在田地间、房屋前后追逐着那些闪烁的精灵。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灯笼亮了起来,我们们开心地笑着、叫着……夜色中的阡陌成了孩子们梦幻的世界。回到家里,我会把装着萤火虫的小灯笼一部分挂在床头,一部分则带进蚊帐内,那一闪一闪的“小灯笼”伴着我一次次进入梦乡……
秋天,阡陌一片金黄,稻浪翻滚着丰收的希望。芬芳的稻香似乎飘进了大人们心里,喜悦洋溢在大人们脸上,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这个时候,大人们愈加忙碌,孩子们也跟着“瞎忙”起来。“双抢”(抢收、抢种)时节到了,大人们更忙了,阡陌上的孩子一个个脸晒红了、晒黑了。收割稻子是大人们的事,“拾稻穗”则成了孩子们的“重要工作”。大人们常说,米是经过八十八道工序,才变成了可口的粮食。只有爱惜粮食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我和伙伴们自然“拾稻穗”的积极性高涨,谁不想做好孩子啊?偶尔,伙伴们还会为了谁先看到一根稻穗闹个不休。闹归闹,伙伴们之间的不愉快很快就过去了。阡陌上的笑声、歌声,直到暮色降临才隐隐散去……
冬日的江南有些寒冷,雪不如北方常见,偶尔下场大雪,我和伙伴们会兴奋得跳起来。白皑皑的雪给无垠阡陌披上了银装。堆雪人、打雪仗,阡陌上的笑声在飘荡。尽管我们一个个冻得小脸、小手通红,可我们的笑声是快乐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儿时阡陌上的笑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随着时光流逝,那种快乐和纯真已随风而去。人变得越来越陌生,有时候自己都忘了要如何笑。正因为如此,那阡陌上的笑声成了心中弥足珍贵的永恒。无数个梦中,它召唤我那迷失的心灵;无数次回味,依然那般温馨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