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感悟 > “雪龙”号苏州籍船长王建忠畅谈21次极地科考背后的人生感悟(2)

“雪龙”号苏州籍船长王建忠畅谈21次极地科考背后的人生感悟(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20 14:53 编辑: 网络 查看:

周轶凡对科技知识非常感兴趣,也一直关注“雪龙”号科考情况。昨天有机会与“雪龙”号船长王建忠面对面,感觉非常开心。王船长的航行经历,周轶凡非常向往,他也非常想做一位成功的“舵手”。所以,听了王船长的经历,还有王船长对危险、困境的处理,非常鼓舞人心。周轶凡还向记者透露,今年他也会参加北极科考。原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中国一些顶尖中学特别优秀的学生到北极等一些地区考察,今年在苏州搞试点,吸收有科学爱好的学生去北极参加考察。周轶凡将与本校其他5位同学一同前往。

王建忠读者见面会访谈实录

一次里程碑式的考察

主持人:王船长,您21次去参与极地考察,每次的考察非常艰巨,这次是中国的第30次南极科考,你的第21次极地科学考察,主要是完成什么任务呢?

王建忠:今年是中国的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我第14次去南极执行任务,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考察。因为这次我们建了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实际上我们要准备建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在罗斯海,这次考察也是为了建设做准备;其次这是中国科考船首次环南极大陆航行,绕了一个圈。另外,在完成了艰巨的任务之外,我们还遇到救俄罗斯遇险科考船和搜寻马航失联客机,经历非常丰富。

主持人:这次“雪龙”号去的是南极,要从亚热带出发,先通过赤道再到南极圈,这个过程中,先是非常热,然后又非常冷。这种极端的气候差异对船员的身体要求也很高,在选拔时是不是有特别的标准?

王建忠:南极环境恶劣,而且距离遥远,从上海到南极最近的地方有15000多公里。因此,我们对船员的要求非常高,首先心理承受能力要很强,因为在那个环境里,没有任何的支援和帮助,在这个环境里生活、工作,一定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南极环境太恶劣了,工作强度又很大,所以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第三,到南极名额有限,任务很重,去南极必须要有一技之长。

鸡头米是大米的一个特别品种?

主持人:听说南极考察有很多苏州元素在里面?

王建忠: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苏州人参与极地科考事业,比如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他曾经带队去南极和北极,跟我两次风雨同舟。还有苏州甪直的鸡头米、丝绸,寒山寺赠送的“和钟”,大家如果有机会到南极去,在长城站有一个展示室,可以感受苏州的文化。

主持人:南极的科考人员吃过鸡头米有什么感受?他们喜不喜欢?

王建忠:由于南极考察时间长,加上晕船,船员们胃口不好,他们吃了鸡头米感到很清香,很糯,口感很好,也比较开胃。但很多船员之前从来没有吃过鸡头米,第一次听说时还以为是一种特别的大米呢。

南极冰海,救援惊心动魄

主持人: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救援俄罗斯科考船的情况?

王建忠:我们接到求救是当地时间2013年12月25日早晨5点02分,俄罗斯籍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雷蒙湾被浮冰围困,船只已经失去了机动能力,还有两个冰山向他们逼近,非常危险。后来经过搜救中心距离确认,我们距这艘船最近,大概有600海里,但由于有冰山等的影响,接近那艘船最快也要4天左右。信息反馈后,被困科考船的船员们感觉到了希望,情绪稳定多了。

但是我们从来没去过那片海域,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地找到那个地方,尽可能地靠近他们,最好是把船和人都救出来,如果船救不出来,那尽可能地把人都救出来。我们12月29日到达,发现天气很恶劣,能见度不到50米,我们站在船头看不到船尾。我们开到距离遇险船只6.1海里的地方,差不多陆上10公里的地方,就实在开不进去了。到了12月31日,听天气预报说有一个小时的好天,一个小时救人的时间是不够的,但可以到现场去了解情况。当时我坐直升飞机去看了一下,跟他们进行了对话,制定了一个救援计划。

到了2014年1月2日,我们看到天气预报说有10个小时左右的好天,我们就抓住这个很短的时间窗口,按照原来制定的方案,出动直升机飞了9趟,在浮冰上搭了一个临时停机坪,把52名俄罗斯人全部救出。

主持人:把人全部救出来了,之后又遇到什么情况?

王建忠:救出俄罗斯船员后,我们自己也想出来,但当时天气太恶劣,浮冰的变化相当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我们的船推到一个很危险的境地,海面上几乎全是冰,基本是前面进不去,后面也没退路。冰山离我们最近的只有585米,我们几乎完全被困住了。

突围后第一个电话打给家里

主持人:后来“雪龙”号是怎么脱险突围出来的?

王建忠:被困住后,我们分析了海冰、气象和洋流的数据,对所有的冰进行编号,再根据船的机动性能制定方案。国家领导得知我们的信息后,组织了国内的专家为我们提供数据和建议,给我们指导,还有很多国家尽可能地提供资料。根据情况判断,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出来的,要靠天气帮忙了。我们制定了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但第一和第二方案都失败了,第三方案也很危险,因为实际操作太少了,我们做了最坏的打算。最后,在西南风的帮助下,浮冰渐渐散开,我们抓住时机完成了掉头,成功突围。

主持人:突围后,第一个电话是打给谁的?

王建忠:我家属知道我的情况后,在12天里没有给我打一个电话,也没发一个邮件,她理解我。我知道她虽然不给我打电话、发邮件,但她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关注我。所以,突围以后,我第一个想告诉的就是我的妻子。

主持人:凌莉,你当时接到丈夫的电话时,第一句话说的什么?

凌莉:我知道他太紧张了,心脏不太好,所以,我第一句话就是“你身体怎么样”。

王建忠:我一直在南极工作,身体上有很多职业病,所以,我爱人担心我的身体能否坚持下去。毕竟作为一船之长,后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当时我也很激动很感动。我跟她说,我们队员和船员对我都非常关心,照顾得很好,我会慢慢恢复,争取把后面的任务完成掉。

万分之一希望,百分之百努力

主持人:有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雪龙”号在搜寻失联客机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