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栋博士是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硕士生导师,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植保学会园艺病虫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保学会园艺病虫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记者走进他的办公室兼实验室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玻璃隔断上醒目的四行大字“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做人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只有学会如何做人,把地基打结实了,做起其他事情来才能做好”,这也是他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点。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
——关于工作与生活的认识
褚栋教授多年工作中最大的感悟就是“做事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而做事的基础就是好好做人”。“静、敬、恕、勤、舍”是他做人修养的基本要求,他认为,一日三省吾身,能带来很大的益处。
“做人首先要‘心静’。” 他认为心静非常重要。心静了才能盛放得下知识。只有心平气静,才会安心坐冷板凳,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从心里生发出智慧的种子。褚老师认为,做事要努力,但要做到淡泊名利。不要怀有太强的目的性,不要怀有太多欲望。目的性太强,则会流于功利,功利心过重,就容易急于求成,甚至急功近利。做事也不必苛求回报,一旦汲汲于回报,那么付出的努力如果暂时没有得到回报,就容易产生失落感,进而失去奋斗的方向感。只要认真做事,埋头苦干,一定会有成绩。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思考我们到底为社会付出了多少?为他人付出了多少? 而不是应该得到什么。
谈到“敬”, 在他这里是指为人师表要讲究师道尊严,在学生面前要严肃端庄,衣饰得体。“虽然现在强调师生平等,但是凡事要有一个‘度’,老师要有老师的规矩,学生要有学生的态度。”褚老师说。
“恕”是指对生活在身边的人应该采取的态度。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心存感激;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则要有大的度量,不要斤斤计较,能容人处且容人。心胸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心胸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恕”还包括面对人生危途时的人生态度。当遭遇生活的不公、命运的挫折时,要认识到困难是一块试金石,是前进路上成长的阶梯,只要勇敢跨越就会有更大的进步。
天道酬勤。这四个字放在褚老师这里很合适。“我觉得自己很笨,所以会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他非常谦虚地说。他平日做学问的功夫大都在“勤”上。没有周末节假日,是他的工作常态。勤奋的源泉是什么?是对时间的珍惜,对生命的珍惜,对工作机会的珍惜;同时,如果我们心存对生命、父母、老师、工作机会以及社会的感恩,那么再多的付出也不会感到劳累。
做人还应学会“舍、分、让”。“遇到利益相关的事情,要学会分享,舍得分享,让人一起来分享。”他谈到,在分享成果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助人的快乐,同时也会无形中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而形成更强大的合力,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及和谐的生命力。
大数据时代下思维的转变
——关于学习与教育的思考
褚栋认为,我们处在一个信息丰富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代。同时,这又是一个学习的时代。那么,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学习?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学习理念的转变。如果将学习的目的视为为了考试、毕业、找个工作,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这样的学习观念必然导致不能主动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时是课堂,处处皆学问。人生的价值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提升。二是学习内容的转变。大数据时代,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将会使人疲惫不堪,这就要求我们“术业有专攻”。如同有人讲的那样,要做“钉子户”,即对专业知识一定要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博学广览。三是学习方法的转变。许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获得到各种需要的知识。在这种状况下,对老师而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只有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才能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取得成绩。只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才能快速的取得成绩。学生养成了热爱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社会上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相应地,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褚栋认为,教育内容分为科学技术、思维方法、思想观念三个层面。传授科学技术不如传授思维方法,传授思维方法不如传授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授已有科学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大学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技术,还要保持开放性思维,启发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钻研知识永无止境的习惯,陶冶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学生教育的过程是播种的过程,可能不会迅速开花结果。每个学生的悟性不同,勤奋程度不同,领悟的过程可长可短,也许是三年五年,也许是十年八年。老师能做的,就是播下希望的种子,褚栋希望同学们珍惜老师埋藏下的种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感受生命的真谛。
采访手记:采访过程中,记者不时想起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不就是像褚栋这样的老师吗?他所带的研究生能够跟着他做实验,能够听到他耳提面命的教导,能够听到老师将自己一点一滴做学问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然后加以仿效、学习,进而站在老师的肩膀上不断创新,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老师将自己为人处世做学问的经验一一悉心告诉学生,字字箴言,句句入心。这样的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无疑是全面的、优秀的。一颗在学生们心中生根的蕴藏智慧理念的种子,在将来的某天遇到恰当的温度、适宜的适度,定能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人物简介:
褚栋,青岛农业大学 “生物入侵研究室”负责人,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植保学会生物入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保学会园艺病虫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保学会青年植保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昆虫学学会理事,《生物安全学报》期刊编委。
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数项;参加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专项等项目8项。发表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其中单篇SCI引用最高85次。获得专利5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烟粉虱的研究与综合防治”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危险性害虫西花蓟马在山东省的入侵适应机制及防控技术”1项。荣获中国植保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中国昆虫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山东省省直机关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