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里,迟来了一季的雨下个不停。肆意妄为地撒在这片天地的任何一个角落。|||这个城市,难得的没凸现夜繁华。天地浑屯的瞬间。没有伞,没有阻挡,暴风雨侵袭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苍茫的是天,迷茫的是我。雨水洗刷的尽尘世扬尘,而却滋润不了我原本就贫瘠不堪的青春。我本想逃离,但逃离的了这雨,这风,那剩下的青春呢?又该如何重新起航?|||这些年,时常羡慕很多人,他们都过的平淡如水。而我呢,快乐和隐痛总是在我生活的路上。这使我想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的精彩和克鲁亚克《在路上》的繁华。这样的表态似乎暗示了我这个人“不切实际”的颓废主义:前者是作家借用少年诗人兰波的名句对生活所给予的抒情想象;后者“自发式的写作”则被冠以“世界流浪文学经典”之称。而我的迷茫正在于我意识到在吃穿住行、柴米油盐之后,有太多的“不懂”,不懂爱情,不懂人心,不懂欲望,不懂到底如何才是满足。|||有不懂,也就是没有答案。于是,准备一场远行,或者说是准备一场逃离。逃离所有的问题。琐碎的日常生活总是枯燥不堪、令人厌倦的,毫无激情和诗意可言,所以才有电影《立春》中王彩玲、黄四宝等艺术青年,甚至KTV的服务员从平淡小城的逃离。逃离是对日常生活的偶尔“出轨”,但生命的精彩和美丽却因为这偶尔的“出轨”被呈现。在一个人决定逃离的一刹那,他不会考虑逃离的过程与结果将会怎样,而只听从内心的驱使,他相信远方一定有令人心醉神迷的东西等待着他,于是决定背上行囊,踏足远行。一直很喜欢旅游卫视的一句宣传语:每一次远行,都是对心灵的回归。在我眼里,旅行,永远是关乎心灵成长的事情。|||从小到大,总是有自己最初的梦想。而这时候,我已经没了。甚至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也许在这个社会谈梦想是很奢侈的东西,但如果为了一些外在强加的观念,典当了我的梦想,那毫无疑问一种最无可奈何的浪费。是有不甘,那又能如何呢?岁月生了风,而我又没有翅膀,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梦想走了,理想散了。想要解释,对不起,彪汗的人生没有解释。正如王家卫的《堕落天使》里的台词那样: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有人说,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我认为,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因为,人一辈子能把饭吃得很香,把觉睡得很甜,确实是不容易的事。而这就是在梦想和理想之后,最希望做到的平常事。这才是生活的常态。理想之后总要回来。真实的日常生活永远都不能理想。如果理想成为生命中经常的事,它同样将变成缺乏诗意、乏味不堪的琐碎生活。然而,如果理想,或者梦想,仅仅意味着过的衣食无优,如果“生活”的贫瘠是一个实际的所在,那么心中的某个角落总是还有幻想的,也正因为此,曹雪芹才可以隐居在香山脚下的茅屋中创作出永恒的经典《红楼梦》,普鲁斯特才可以15年呆在没有一丝光亮的斗室内写下旷世杰作《追忆似水年华》。|||记得看到过汪峰的创作手记:“就象知道海浪的翻涌能够让我迷失。就象坚信迪伦的歌声可以把我重塑。”可我始终不明白,人与人之间, 究竟距离有多远?有电影说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才是最大的小偷。的确,我们总是想的很故事,但现实是必须要活的很世故。于是说:笑声不断,泪痕不干。其实这就是生活。有风有雨,一篇日记,一声问候,一段旅程?不知道多少次我在这样的片段中醒来,我知道再也回不去了,我只能羞愧地,卑微地走下去,再用一生去追悔我这一路的人生。如果,真的有来生,如果可以真的可以再次选择,那么人生也就是重复着下课啦放学啦放假啦毕业啦混够啦老啦后悔啦死啦然后,就没然后了。|||真的,人生就这样的。与其仰望,不如静默。一辈子的时光,不长,也不短。时间总是在制造很多缺陷,而时光却总是在抹平我们心生的悬念。在时间里制造梦想,而时光总是在抹杀理想。归根结底,所有的不满,只是自身的懒惰、沉闷和庸俗。如果非要加一个框架来定义,我希望是,这一路尽量别让自己的过错来错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