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初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因为家里想重男轻女想要一个男孩传宗接代,在有了女儿后就送给远方的亲戚,作为父母没有谁愿意丢下自己的孩子,随着的年龄的变化,有一天在想女儿,不去家里有条件要回女儿时,却发现女儿变得叛逆,难以理喻和接受,与父母之间好像很难建立亲密关系,在这个家庭中就像一个外人,根本不与谁交流,让父母心疼也拥有太多的愧疚。类似的案例在平时的心理咨询接触经常接触,因为想多要一个孩子,因为自己的工作忙,在有了孩子后会选择把孩子送给老人照顾,自己只是在周末或是休息的时间陪孩子,甚至的有的爸爸妈妈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就有了孩子,自己还是没有长大,不会想到如何去疼爱孩子,只是把孩子推给老人,特别是国家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也让老人乐于接受这样的责任,身边有一个孩子陪伴也是很开心的事情,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需要自己爸爸妈妈的爱和陪伴,虽然老人的爱也是爱,也许会比爸爸妈妈还会爱孩子,但毕竟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爱,内心的那份缺失也不上外人所理解,这也是很多问题孩子出现的一种潜在纠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卑,内心拥有被抛弃,害怕失去,不敢相信人,又希望别人的爱,渴望有人来呵护和照顾,在长大后恨容易被骗,特别是在情感方面,要么把自己封闭,要么因为对方对自己的示好和照顾就会轻易相信,这份内心的缺失也不是别人给予了的。就像咨询中遇到的一个女孩,因为早年被送到亲戚家,因为亲戚有了孩子后又被送到爷爷奶奶家,因为两人年龄大了在几个孩子家轮流吃饭,孩子也跟着两位老人,用孩子的话说,在自己的记忆出来别人对自己的指责就是嫌弃,除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不会丢弃自己,能够心疼自己感觉这个世界没有谁会爱自己,但在自己10岁的时候,老人相继去世,那个时候就感觉自己再也没有了家,再也没有谁会疼爱自己,虽然爸爸妈妈把自己接回家,但在家里总是感觉像个外人,与弟弟在一起总是挨欺负,总是受爸爸妈妈的指责和抱怨,慢慢也把自己的心封闭,不再与谁有交流,即使上学也是,很多同学在自己背后说自己是一个没有爸爸妈妈要的孩子,自己就是一个多余的孩子,就是一个丑小鸭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虽然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很用心对自己,用妈妈的话说,知道亏欠孩子多,也想方设法给予补偿,但不知道为什么与之间就像隔着一道篱笆难以逾越,慢慢也就放弃,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明白,认为孩子长大就会懂得父母的心,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一直很封闭自己,就是工作也很少与别人交往,虽然工作很出色,但身边一直没有朋友,更不要说谈男朋友,用女孩的话说,自己不敢与男孩相处,内心总是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不敢与别人交往,害怕被骗,除了用心工作,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有时在工作中都担心领导对自己指责和不满,总是小心翼翼来做事,不希望有一天被炒鱿鱼------孩子早年缺失的这份爱,作为父母如何来补偿和给予,的确值得爸爸妈妈用心来呵护和照顾,孩子内心的那份渴望谁能够给予满足,如何让自己真正走出来,找回属于自己的希望和幸福,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孩子更需要孩子的父母予以配合,多些时间去陪伴和懂得孩子,而不只是愧疚和嫌弃,就像咨询中有孩子在对父母喊:既然不喜欢我,既然不爱我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生下来又不爱我,你们根本就不配做爸爸妈妈,我恨你们,我就是要报复你们。没有必要让悲剧再次重演,爱是化解彼此间最好的良药,特别是父母与亲子之间的爱,作为父母也没有必要刻意去付出,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能够心平气和有时间陪伴孩子身边,给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孩子就知足,爱孩子不需要理由,在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后不是指责和抱怨,更多的是理顺清楚在这份问题背后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内心的渴求是什么?作为父母又能够做什么,怎么样的爱才是适合与孩子互动和相处的,只要父母愿意接受和付出,相信孩子一定会好起来,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会真的长大成熟,会懂得父母当初的无奈和苦心,会理解父母的苦衷,如何来补偿和唤醒与孩子之间的爱,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需要父母重新审视和反省自己,其实陪伴孩子也是一门艺术,在陪伴中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开心和愉悦也是一种难得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