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感悟 > 大学生支教从“助梦”到“圆梦”

大学生支教从“助梦”到“圆梦”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11 15:0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中国青年网青岛8月16日电(通讯员 张伯驹 李典钊)甘肃会宁,曾经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在这里,一个“苦”字,道尽这座教育名县的教育现状。很多人对于这座名气不小的县城第一印象可能是当年红军三大主力在此会师而彪炳史册,但是,它拥有与其教育不相伯仲的显赫名声——“贫穷”。

老师与孩子在上体育课

教育不能也戴上贫困“帽子”

头寨子镇是会宁县中经济比较落后的一个乡镇。中湾小学是全乡唯一的一所小学。曾经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校长冉树仓,心系家乡教育事业,主动要求从会宁一中调到中湾小学任教。

当时的中湾小学破烂不堪,教室没有挡风的玻璃,刮风下雨岌岌可危。三四个孩子挤一条凳子,老师没有办公桌。为了全校师生的学习环境和生命安全,冉树仓拿出积蓄,变卖自家上等土地,还把自家四口水窖储蓄的水全部贡献出来,这在严重缺水的会宁弥足珍贵。

电视台来采访,冉树仓的老伴却连一件像样的可以见客人穿的裤子都没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得知冉树仓的事迹后,当夜打电话询问冉树仓的情况。之后这里建起一座希望小学,但是由于青年教师数量仍然很少,教学内容不具有时代性,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学用具不充足,校藏课外书籍量极少。然而,他们缺的不仅仅是物资,而是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正确指导。

孩子们在教室上课

支教从“助梦”到“圆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梦泉”支教团曾于2013年暑期赶赴甘肃会宁支教。期间发现会宁县本地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

作为红军会师的革命圣地,会宁有着不可取代的社会地位。但由于自身环境因素的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缓慢。许多家庭为了谋求生计,青年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然而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基本都在从事纯体力劳动。外出务工的他们根本无法供养子女在城市生活,只能让孩子在家中留守,留守的生活使孩子们不能及时适应、融入到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今年,他们再次坐上前往甘肃会宁的汽车,为中湾小学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知识。深入他们的生活去发现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梦泉支教团在前期的准备中做了题为《关于甘肃省会宁县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研究分析》的调研分析。通过调研结果支教团的成员们对当地儿童的智力、理性及感性思维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大限度地为当地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之前调研的基础,明确的目标使得“梦·泉”支教团的成员们有的放矢,针对中湾小学的现状,大量的物资和庞大的支教团队显得是为中湾小学量身定做的一般。

老师们去家里家访

中湾小学为“他”圆梦

8月11日,天下着小雨,“梦泉”支教队的队员乘坐汽车来到中湾小学。由于身体常年积劳成疾,冉校长患上癌症,脖子打上支撑板,而支撑板却早已裂开了一条缝。

与十年前相比,他颈部的三根横骨已经被癌细胞侵蚀殆尽。医生说,冉校长可以活十年已经算是奇迹。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而冉树仓将自己最好的十年献给了这座小学,让在场的学生为之动容。

“十年不是简单的人生长度,而是在这十年中冉校长为这所大山深处的孩子带了光和热,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衣物,更有价值的是那种对命运的抗争和对贫苦孩子深深的爱。”队员黄涛说道。冉校长退休后,作为新任校长的杜学斌热情地接待了支教队的学生们。虽然已经做好吃苦的准备,但这里的条件着实让队员们吓了一跳。摇晃不止的上下铺床,落满灰尘的被褥,单靠雨水因而水量少的可怜的水井……但这却更加坚定了队员们留下来的决心。

第二天上午,在中湾小学的国旗下,支教队组织了开学典礼。每位成员都对学生们做自我介绍。“望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我觉得自己担负着的不仅仅是支教任务,而是孩子们的未来。他们之后该走什么路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我希望他们可以从事自己梦想的职业。”支教队成员赵晓炜对记者说道,他在此次支教队中负责美术教学。开学典礼之后,队员们登记了每个到校小学生的姓名、联系方式及家庭住址,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位学生的安全。之后,“梦泉”和中湾小学的学生将迎来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每位参与的学生都显得激动万分。对于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大山外面世界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对于支教队的成员来说,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为一群渴望知识的学生讲课是他们期待已久的。何胜男在开学典礼后说道 “在这一片茫茫的黄土上看到那一个个陌生而又充满好奇的眼神的孩子时,我突然就意识到年少的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能懂得那种渴望,我告诉自己我会把自己最真诚的感情送给他们,给他们一些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期待着我的教师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