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宣传平凉,建设平凉特色文化名市,打造平凉崆峒文化品牌,挖掘崆峒文化内涵,加快平凉旅游事业发展,我市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来平,为大家做了一场题为《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的讲座。于丹教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睿智的故事,为大家讲授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儒道兼济。现将于丹教授讲座的精彩部分予以摘编,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一种精神的温暖。
儒家思想让我们认同规则,进入社会,承担使命,完成一个公民的社会人格。
道家思想让我们生命飞翔,获得一个辽阔的人格超越。
儒和道究竟是充满冲突,还是能够互为补充,救赎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思想和人格?
9月16日上午,于丹教授在《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的讲座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隧道,深刻解读、剖析儒道两家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为我们打开了儒道兼济的人生大境界,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的回归和认同。
生长在平凉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平凉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因为在我们这些从小学古典诗歌的孩子的心中,边塞一直是一道优美的、雄奇的、辽阔的风景。中国文人的内心世界其实一直有两道风景:一道是边塞,一道是山水。说到边塞,大家会想起大漠边关,英雄们建功立业;说到山水,大家会想起泛舟五湖,潇洒人生。平凉这个地方最有意思的是,有那么多有关大漠边关的诗篇,又有一座钟灵毓秀的道教名山崆峒山,可以说这是一个边塞和山水融合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兼济天下、建功立业,同时也可以独善其身、安顿心灵的地方。这里有北方边关的辽阔的苍茫,它使人长风浩荡,心胸开朗;这里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宁静与淡然,它使人出神入化,遗世独立,很少有哪一处能把两种气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长在平凉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今天早上来到这里之前,平凉市委书记马世忠向我介绍,这个地方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化不断代。自古而今,我们的文化血脉从来没有斩断过,它是始终如一的,它是一脉相承的。而另一方面,比文物更重要的见证在于人心。今天,当我们共同来探讨平凉文化的时候,只要看一看古往今来那些英雄气概,那些浪漫传奇,是不是在我们的生命中依然存话?它是一种活着的基因,是一种生命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化石。所以应该说崆峒有自己的文化,平凉有自己诸多的传说,这是一个古老深邃的文化源头。
人生大境界,一边河岸是儒,另一边河岸是道
今天,我们如何以文化的坐标去安身立命?为什么我今天要讲儒道兼济?什么又是两岸呢?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什么是宽度?我们这一生如果是水流,究竟是活成一个涓涓小溪还是宽阔的大河,这取决于河床的两岸在哪。也就是说这两岸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不要怕冲突,不要怕反差,不要怕矛盾,正是这些东西给了我们一个宽容的河床,拓展得宽阔,人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为什么这两岸要说儒和道呢?因为儒和道一个是入世,一个是出世。8小时之内你做一个儒家。遵守规则,承担责任,通过入世完成自我实现。8小时之外,你做一个道家,面对崆峒山的青山碧水,把酒临风,那个时候你就是滋养自己了,那就是充电的时候。所以人们一天之内儒道兼济,就让你的心灵有做儒家的崇高,也有做道家的潇洒。大家说我全做儒家不好吗?儒家固然庄严,但是未免有点可悲,全做儒家就有点辛苦。有人说我全做道家不好吗?道家固然潇洒,但未免有点可耻,因为就没有人承担责任了。
最好的人生状态永远不是单一的,我们要叩问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种可能性?儒道兼济就拉大了这种可能性,人做儒家的时候是自我实现,做道家的时候是自我超越;做儒家的时候是认同规则,做道家的时候是建立自我;做儒家的时候是进入社会,融合并且要认同;做道家的时候是一个人在宇宙自然的坐标系下真正达到灵魂的飞扬。所以你说儒道兼济,对于中国人来讲,少了哪一端可以呢?
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是一个“仁”字
儒家怎么教我们进入社会呢?孔子说,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什么样的成长过程?他从来没有要求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达到完美,从一开始就作为一个君子去安身立命,这个成长是渐变的、逐渐地成长。
“年十五而志于学。”学到什么?就是学人的基本价值。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是一个“仁”字。大家看《论语》,不到两万字,这个字被提到了191处。这是中国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基石下的基石。民间有个解释,二人成仁。即所谓仁爱,讲的是你跟他人的人际关系。一个人构不成仁爱。一个真正有恭敬之心,懂得慈悲的人,就算是一个路人,你也可以从他眼中看出善意。
仁爱是什么呢?学生问老师。孔子回答就两个字,爱人。怎么去爱?学生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孔子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哪是仁,简直是圣啊,“尧舜其犹病诸”,尧舜也不一定做得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自己想“立”别人也想“立”,那就在立自己的同时搭把手,让别人也“立”起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做到这点就是仁爱,
“志于学”是去学习做人的道理,是去学习安身立命的能力,把一颗心灵完成、养成。这是中国儒家的实践哲学。一个孩子在进入社会的时候,他应该从这些基本的事情上去完成人际关系的建立。
我们距离孔子的理想有多远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呢?他淡淡地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他的理想。
谁没有长辈、晚辈、朋友?但是人最大的误区是“灯下黑”,最容易辜负的就是这几种人。
孔子说“老者安之”,让老人因为我们而安顿。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尊敬,你养爹妈与养犬马有何区别?孝敬,是内敬决定外孝。
孔子说一个君子的成长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第二阶段,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第三阶段,行有余力则可学文。而今天的教育是全反着走的。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孝悌都没有教育,社会上的谨慎、博爱都没有学习,直奔学文,哪有余力?直到硕士博士学完了,再走进社会再学谨、信。
忠于内心的良心底线
曾子说:“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老师的学说,简单概括就是两个字,忠恕。但什么叫忠,什么叫恕?朱熹在注解《论语》时说,“中心为忠,如心为恕”。真正的忠是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良心底线,忠守于自己的生命;当他人心如我心的时候,你自然就宽恕了,很多时候你没有宽容是因为你没有站在他的角度去想。朱子还说:“尽心为忠,推己为恕。”一个人把自己的事做到家,这就叫忠诚;自己喜欢不喜欢,推及别人,那就是宽恕。
学生问老师:怎么做才是君子?孔子答:不忧不惧。学生说,这也太简单了。一个人不建功立业吗?光是内心不忧不惧,那叫君子啊?孔子反问: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晚上叩问内心,今天做的事不欺不瞒不坑不骗,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不怕人家揭穿,不做亏心事,坦然无忧,自己良心坦坦荡荡,何来忧惧?
要求对自己忠,对他人恕,人际关系就会理得顺一点。这些其实都是浅显的道理,懂得这些道理的孩子,他到社会上就有了这样一种坐标,有了对别人的关爱。
内立其心,外立其身
孔子说“三十而立”,就是“内立其心,外立其身”。立身是容易的事,到30岁的时候一般都有了工作,干得好的可能还有头衔了,买了房子了,有了车子了。这些都是外立的标准,但是内立谁有标准呢?你立起来了什么呢?中国人是讲究心灵的力量的,一个人内立的时候心灵要坚强。
三十而立,是要内立其心,怎么样让一个人的心真正确立起来去面对世界呢?那就是你要找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些行为准则,人要真正去做,去承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它代表了人生努力的境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问的这三重角色很有意思,第一句问职业角色,你忠于职守了吗?第二句问伦理角色,你辜负朋友的信任了吗?第三句话问你有没有学习传播的新的知识,生命是否每天都在成长。我们每个人如果每天都这样问自己,是不是会成长得顺利一点?今天这个时代由于充满了惶惑和挣扎,很多人是很容易抱怨的,抱怨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我们太喜欢跟别人比,越发觉得不公平,没有一种内心的反省。
孔子说过四个字:“君子不器。”他说,一个真君子永远不要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容器。比如说,走进社会我就是个杯子,就是个盆,就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不器”有两个意思,第一就是不要做器皿,而要随物赋形,随着社会变化而进步;第二,你的器量不能这么小,只有流动、开阔了,你的器量才大,所以“君子不器”。这就是“弘毅之道”。
与世界相遇的第三种方式
让我们做一个实验,眼前如果有3锅滚开的沸水,第一个里面扔一枚生鸡蛋,第二个里面扔一个生的胡萝卜,第三个里面扔一把干茶叶,煎熬的水温是一样的,沸腾的时间也都相同,但最后打开锅盖会发现3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第一个锅里的生鸡蛋原来是流动的、鲜亮的,现在煮硬了,就像每个人年轻时对社会抱有梦想,但是后来里里外外都被社会“煮硬”了,这种人会对社会抱有一种莫名的愤世嫉俗,光会指摘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习惯性以偏概全。
第二个锅里的胡萝卜原来是香脆的,但是煎熬久了就被煮软了,就成了软软的一团胡萝卜泥。这往往是生活中很善良的人。但“煮软”了的心已经看不见心灵的梦想,看不见愿望,一切随遇而安。
那么我们跟世界还有第三种相遇的方式吗?去看看第三个锅里的那一把干茶叶,经过沸腾之后会是什么形态呢?它那些干巴巴的茶叶在沸腾中都变得滋润了,舒展了,丰美了,而就在这个煎熬的过程中,它把一锅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了香茶,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生命与世界相遇最好的方式。一个人被社会的煎熬成全,同时也成全了社会,这是一种改变,这种改变是有效的,它是一种历练中的成功。所以一个人如果到二三十岁进入社会的时候,抱着一种谋生寻一碗饭的想法和抱着这样一种相互成全的信念,他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了解世界,从了解自己开始
四十不惑,惑的上面是或者的“或”,当你面对选择犹豫不决的时候,迷惑就这么产生了。你惟一的选择就是让这颗心大一点,托住这些选择。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哪3点呢?就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内心特别仁爱宽广的人,他没那么多忧伤;一个内心特别具有大智慧,有理性判断的人,就没有很多迷惑;一个勇敢的人,没有什么恐惧。
今天是一个充满忧思忧伤的时代,也是一个伴随着很多迷惑、困惑、诱惑的时代。“忧、惑、惧”3个字都是“心”字偏旁,这个世界上的负面情绪只有通过你的心灵才能够真正解除,所以你能做的就是让这颗心充满力量,用“仁、智、勇”去完成它。
为什么说40岁可以不惑?就因为你有了智慧。智慧有的时候是要随着岁月的涤荡在心中逐渐酝酿起来的。孔子说“知人”为智,我们可以用百度和Google搜索一切,但所得到的不过是知识,惟独没有心灵搜索引擎,不了解人心你怎么能有智慧?真正的智慧只有一种,就是知人,看得懂人心。
什么是了解人?我们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自己?了解身边最亲、最爱的那几个人呢?一个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吗?我们能做到吗?这个前提就是要有智慧,要能看清真相。
在不同的生命时段有不同的境界
“五十可以知天命”。天命不是一种消极的说法,是人懂得了自我跟世界之间更多的规律。孔子说的“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勿臆”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一定得有可观的证据,多听少说话,不轻易下结论。“勿必”就是对凡事可以坚持但别较劲,要问问自己,坚持是一种为坚持而坚持的盲目的形式,还是真正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有时候你的坚持要懂得变通。方向比目标更为重要。“勿固”是人在到达目标的过程中,不要坚持一种固执的僵死的方法,“法无定法”是最高境界,破除了僵死固化的方法才能通达。“勿我”就是终于能破除自我中心了,不再戴上有色眼镜去评价所有的问题。所以“勿臆,勿必,勿固,勿我”怎么样才能逐步达到,这就是一种方法论,这就是一种顺应。一个人把所有僵化的东西、纯粹自我偏见的东西都破除了,这个人还能够不知天命么?所以知天命不是一种消极的放弃,而是大智者的一种通达与博雅。
对60岁,孔子只用了两个字“耳顺”,什么叫耳顺呢?在听到一个异己的意见,老人和年轻人的表现可能不一样,也许老人的内心有不同意见,但是他知道这一定跟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所站的立场有关,不同意仍然会表示冷静。
这个境界越过去就是孔子说的70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双重标准,从心所欲是说一个人跟从自我内心的所欲和梦想去完成自我,同时不超越规矩准则,这两点都做到对一个人来讲太难了,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从心所欲,但不能做到不逾矩。70岁人才完成了生命自我的愿望,既能拥有一种柔软的、自我的、飞扬的生活,又能做到忠于职守、友善仁爱、不破坏规矩。这个境界是要靠着逐步的成长历练才能够修炼完成的,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儒和道是我们生命的两种状态
“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只用了“外化内不化”5个字说了完全相同的境界。什么叫外化内不化?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一个人的外在能够化入社会融入生活,但关键的还要做到内不化,心底的梦想,生命的信念,一个人一生所坚持的方向都不能放弃。
道家的智慧是什么?它其实是一种养生的态度,它是一种对自然的认知。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一个人虽然生也有涯,但是如果你的心可以做到磅礴万物,那么此刻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就可以跟天地精神共往来的。
道家是什么?就是清风朗月的情怀,感觉到永恒的自然从我们有限的生命中穿行而过,而让我们神思飞扬,与古今有了一种洞彻、有了一种默契的融合。你想想明月之下有多少亘古的发音:“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些古人,他们所见的跟我们看见的都是同一轮明月。在即将到来的中秋之夜,崆峒山下,仰望万古明月,一心相印,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事啊,这就是道家的境界。道家的方式,就是爱自然,爱山水,爱比我们社会更永恒的这个宇宙。我很羡慕在座的各位,因为你们离山非常近,除了崆峒山,整个平凉城都是被大山环抱的,我们想要去山里,我们就真正可以触摸得到,这是多少现在那些省会城市包括北京的人梦想都不可触得的!
《庄子》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美我们能说出来的都是小美,大美不言,无法言说;四时有明明白白的法则用不着我们议论;万事万物都有它已成的道理,不必言说。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否没有已成的道理?什么血压高了,血糖高了等等,所有这些病都被统称为一个名字叫“生活方式病”,你仔细查看肯定是你的生活方式有问题,越是精英越是如此,他们十天半月不见天日,感受不到风和雨,感受不到阳光,感受不到自然在他身体里的涤荡,所以他能不得这些“生活方式病”吗?这叫“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它一定有已成的道理。所以光做儒家不行,光去社会上建功立业你就失掉了这些飞扬的诗情,失掉了中国人生命中的潇洒与从容,失掉了亘古的青山明月给我们的那份滋养。人滋养完了以后,也不是让你就自私的去永远的陶醉,而是要回来再做儒家,再去担当。
拥有儒道兼济的完整人格
我们的文化不是一元的,儒家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儒家让我们今天的文化得到复苏。道家教我们亲近自然,教我们看到永恒的宇宙,当一个人的生命觉得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的时候,他的境界不大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儒道兼济”。
儒道在变为我们生活方式的时候,两岸就这样筑就。当你真正把儒道贯穿在你的生命里的时候,大智慧就会来成全我们。
文化是一种坐标,文化不能去推迟金融危机的来临,不能去改变地震和海啸的发生,但文化改变了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它使我们不仓皇而能够建立行动。当一个人认识正确的时候,他的世界也一定是正确的。我想,这就是中国文化能够给我们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