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感悟 > 养心与养德合一的儒家养神

养心与养德合一的儒家养神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26 15:1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文章导读

 养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高深复杂,从宗来说,医道同源,然而养生为上,医身为下。如西医只治形体(只养“精”的层次)、中医可治气血(为养“精、气”的层次)、道医养性命(是“精、气、神”全真层次)。真正的养生是一生的过程,我们做养生的目的是把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习以为常!谈到此,德道子老师可谓字字珠玑,令人受益匪浅。

  具体来说,养生可分为:“养形”(养身、养命)和“养神”(养心、养性)两部分,只有两部分全养,才能性命全形,无疾而终。而这两者养神则更为重要。

  养身需先养心:“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艺文类聚·养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德道经·第二章》;“心者神也”,所以我们常说:“心神不定,六神无主。”古人认为我们的心不是仅指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这一颗红色的肉心,而是另有所指。所以才有“三心二意”之说。

  古人认为,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为一身之主宰。即“神”是生命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因此,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所以养生首务是养神,调形必先调神,养身需先养心。

  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儒家不注重死亡本身,而讲究慎终,主张把严肃的生活态度坚持到最后一刻。肉体生命具有价值,但为了某种原则我们应该抛却生命。   儒家的生命观主要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重人重生的生存观。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应当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当下现实的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以及死后世界的问题。孟子提出的“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认为尽管人之寿命长短是由天命决定的,但每个人还是应当重生,尽量避免危险,妥善保养自己,以享尽天年。   二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在儒家看来,生命的道德价值是比生命更为贵重的东西。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创造人生的社会价值,有一个充实的道德人生。当人的生命和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发生冲突时,应当牺牲个体“小我”的生命,维护社会“大我”的尊严。人的生命因“仁”、“义”而有价值,个体生命与“仁”、“义”相比,为了取“义”可舍个体的“生”;为了“成仁”可舍个体的“身”。   儒家的养生观是一种重视养心和养德的养生观。和道家比起来,儒家并不那么重视身体的修炼,而是重在建立和谐社会,使人们能和平共处、国泰民安。儒家的教导其实就是精神养生的教导。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千百年来,鼓舞了很多仁人志士,直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