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发写天心桥的念头,是缘于孩提时听到的一个故事:天心桥的南边居住的都是汉族人家,而北边居住的却是地道的土家族人民。南边的一位小伙子,北边的一位姑娘,因为同在山上打柴,姑娘打柴有些累了,歇息的时候就随便唱着歌儿:|||太阳当顶过,|||树叶儿翻了白,|||锄头高挂起,|||荫凉树下歇。|||正巧,对面山上砍柴的小伙子也在歇息,听到姑娘的歌声,也迅速的唱出一首:|||翻山越岭过木桥,|||到姐门前卖鲜桃,|||十月哪有鲜桃卖,|||借故寻由把姐瞧,|||瞧姐人才好不好?|||小伙子的歌声,如雷贯耳,姑娘听了脸红心跳,天生好胜而热忱待人的姑娘却不甘落后,|||回敬了一首歌:|||隔山隔岭又隔岩,|||知心话儿歌传来,|||听见情郎把歌唱,|||姐儿出门忘穿鞋,|||辫子跑得竖起来!|||姑娘歌声刚落,小伙子又唱起了歌。这样的一来二往,姑娘和小伙子以歌传情,沉积在心中的爱情琼浆喷发了。按照土家世俗,小伙必须请媒人到姑娘家提亲。当媒人来到姑娘家的时候,却被姑娘的父亲大骂了一顿,理由很简单:土家族不与汉族结亲。听了父亲的话,姑娘就偷偷地躲进灶堂哭泣。后来,姑娘仍旧去北边的山上打柴,以歌表达对小伙子的爱慕之情,并与歌声相约:今晚见面。|||可就在那天晚上,小伙子偷偷的走下桥河,走到河中间,一不小心脚一滑就沉淹到了深塘,小伙子不会游泳,这一滑,就在也没有起来。正从北边朝河下奔跑的姑娘看到小伙子被河水吞噬,悲痛之极,可又不敢大声哭泣,怕别人听见说她违背祖训。姑娘实在想不开,也就纵身跳入小伙子沉没的深塘。第二天,当两边的人们发现姑娘和小伙子的尸体时,更多的人不是惋惜而是蚩之以鼻:活该!|||这故事听起来悲壮,那时候听了也就听了,压根儿就觉得那只是一个故事,供人们茶余饭后闲谈聊以消遣时光。|||后来,才听说南北两边的人们共同商议在姑娘殉情的河的上面架起了一座桥。说是桥,却只是三四米长、一米宽,清一色用木料搭成,并盖上了土瓦。极窄的桥的两边还有供路人歇息堪称板凳的座位。这桥取名叫天心桥。从那以后,天心桥连通了南边的汉族和北边的土家族。|||天心桥位于清江中游桃符口以北的桥河,和大桥比拟它实在不能算桥,充其量是供路人行走方便吧。天心桥的贯通,致使南、北两岸的人们行走交流的机会多了。北边的土家人不时到南边的汉族人家里借盐、借粮食;而南边的汉族人过喜事经常找北边的土家人帮忙背嫁奁等等。时间长了,居住在天心桥南、北两边的汉族、土家族人们少了许多规矩,似乎是忘了祖训。|||居然也有土家姑娘嫁给了汉族小伙子,汉族小伙子有时也倒插门到北边土家族安居落业的。从那以后,天心桥就开始了忙碌,每天都要承受好多的荷重。众多的土家、汉族人们在踏上天心桥时,天心桥就默默铭记着这些时刻,有时候似乎希望这些时刻能永远停留。后来,土家小伙子和汉族姑娘很多时候竟然依偎在天心桥两边的板凳上,喃喃呢语有说不完的话题。过不了多久,姑娘、小伙子就结为伉俪,每次这样的时候,天心桥就感到特别的兴奋,它又完成了一次使命。|||天心桥总是背负着一个民族的兴盛。北边的土家人总要把丰收的粮食用背篓背到南边汉族人开的商店,换取日常生活用品和肥料,每次路过天心桥时总是甩掉了“打杵子”(一种可以歇息的拐杖),靠在板凳上把汗水歇干;南边的汉族人也少不了要以同样的方式在天心桥上歇息。天心桥便成了两个民族的交流、共同致富的捷径。|||世纪交替的前夕,我再次来到天心桥,昔日的木桥已不复存在。据说是天心桥长久失修,木质腐烂,桥两边的居民马上达成一致:修桥!缺钱,大伙儿就一人出十五斤柑橘,集中送出山外,变卖后买来三财。桥是说修就修的,顶好多一座桥只用了一个月就架通了。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文人给桥题写了三个字:“也是桥”。|||凝望这“也是桥”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我沉思良久,天心桥不仅仅是桥,而是沟通两个民族的纽带,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能。|||天心桥,虽小,可也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