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心情日志 > 初读《心安即是家》

初读《心安即是家》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17 01:37 编辑: admin 查看:
起初遇见她,是在图书馆里极为偶然的邂逅。本是为觅几本史铁生先生诸如《病隙碎笔》的随笔,层层书架上,就那么简单的两个字无缘由地吸引了我----素素。是的,印象中,有过这么一位作家。说来惭愧,其他的,竟全然不知。|||抽下此书,第一印象便是一种沧桑感,拨开书页后,更印证了这一感觉:泛黄的书页里略微模糊的印刷体字好似尘封了几度春秋。是的,距今出版已有整整十年了。我是十二分的喜欢这样的书:书皮简洁大方、色彩单调古典;书页中不夹带一丝一毫的多余线条、陪饰。而它,完全符合。|||本身文学基础都甚是贫乏的我,接触到的女作家又是分外的少。诚然,女人毕竟不同于男人,特别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女作家给予了我季羡林、史铁生、周国平不能给予的启迪。她的风格,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亲切”了,她是在和一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聊天,而不像当今社会众多写书者那样进行单方面的文字输送。|||好书就是这样,首页即可将你的心静静地引入她的怀抱。首篇《重帘不卷留香久》,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她的一次尴尬遭遇,新朋大喜,作者再三受邀,盛情难却,终于是去了,且同携了两位老友,结果,事先怕的尴尬还是来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作者选择了借故离去,人情来往,决然是免不了的,受累于其中也属正常。老朋友却看着心疼:你变了许多。一句话,引得作者无限愁思:从前今日、恍如隔世、变化颇多……后来,老同学问道:下个月校庆可去?,思绪良久,答:不,不去了。一句话,饱含作者多少愁绪。篇尾,是这么一句感悟:“少年的愁绪,是一份甜蜜的忧愁,是前世的宿命。今生,不想再拾起。”这样的思绪,竟也引得我感慨良久:儿时的愁思,而今看来,天真烂漫,却只可遥望不可触及。若是哪位容易感伤的读者看到此处,也许会潸然泪下罢,我突然这么想。|||我向来是关注死亡的,周国平先生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也从读的为数不多的书中发现了一些东西:那些有思想力的作家、哲学家都会或浅或深地谈及自己的生死观。我相信,当一位作家只要对于生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研究,他的作品都会有一定深度的,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会是超然于常人,他的生活也将受益于此。书中有一篇名曰《生死》的文章,作者谈及了名叫苏曼殊的大师,说到苏曼殊的传奇经历被看作了生与死的探究,另外,她也谈到了自己对于生死的见解:因为拥有意识,人具有了某种神性,而死亡,恰恰是人成为神的障碍,反抗死亡成为了人的神圣使命和永恒冲动。另一方面,作者也讲到了死亡不单单是一个生理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心理学问题而存在。死亡也有其自身的重大意义:没有死亡,人将一事无成。确实,有了死亡,才凸显生的价值!最后,作者推荐了贝克尔的《反抗死亡》一书,我想,我终究是愿意去欣赏的。|||当读到《月落星沉》的时候,满腹的惊讶、兴奋之情迸发而出,短短三百余字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中没有一处多余之笔,丝毫不显拖泥带水,一气呵成,这样的文章,好久没有品味过了。我不舍得更没有办法进行压缩而后呈现在各位眼前,假如你将来读到了这篇文章,千万不要太过惊讶,它,就是如此简洁而深刻。|||作者看人大约是很准的,特别在解读男人方面。在读了《灵感》后,我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文中,作者讲到:情意绵绵时灵感频生,男人往往脱口而出“我能为你做一切”然而,世上很多话只是一种即兴的点缀,那刹那间的美丽,可以说可以听,但却不可以信的。必须承认,作为男人,这句话刺中了我,那是一针见血的。不得不说,优秀的作家,总能发现常人习以为常却不曾注意到的东西。|||诉说生活,品味人生。我想斗胆用这八个字试着感悟作者的风格。素素,我想我会以《心安即是家》为起点,更进一步的了解你的文章,你的人生态度的。|||最后,我想借用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让我们走进优秀书籍的宝库,去寻找自己的精神知己,因为它在那里。
上一篇:异城的湖 下一篇:又继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