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4日,因为公事第一次与扬州邂逅。|||虽然之前从未谋面,但梦里的情结已经织了几十年:古典诗词歌赋里的扬州,充满了很多缠绵缱绻的佳人气息;现代散文杂说里的运河、瘦西湖和文昌阁,飘逸着无数文雅古朴的才子风韵。|||想到过会见她,但不曾想是在冬天,不曾想是如此的匆匆一瞥,不曾想是这古雅的面馆让我念念不忘,影像万千。|||老实说,一踏上扬州的土地,方向感极强的我竟转向了。很奇怪的同时,我暗自打量了下华灯初上,夜色阑珊的车站,因为黑,很模糊。有点冷,突击式的出差,准备不足,寒凉的晚风让光光的脑袋清醒了不少。出租车显得有些无序,走出站外好远才坐上一辆。黝黑的夜色里更难分辨东西南北了,看不清太多的街景,几乎无高楼,只感觉城市很随和,少了很多的突兀感,主路面比较宽敞,树影婆娑,落叶的枝丫和常绿的树木自然的掠过眼睛和我的脑海,悠悠长长的,连连绵绵。|||初亮的灯影里,恍惚着三三两两的路人,给人一种似曾相识,极易亲近的念头。不徐不疾的出租车穿行在陌生而不闹腾的扬州城里,我不经意间发现,但凡是比较宽阔的主街,路边竟各有2条非机动车道,绿化行道带也是双的,绿化树密集且坦然,很闲适的镶嵌在平坦的建筑物与整洁的马路间,渲染着这座城市的淡泊幽静。|||忙完了公务,已经是夜半时分,入九的四望亭路少有人迹了。那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四望亭静静的陪伴着扬州的冬夜,全身的装饰灯点亮周围建筑物和街景的轮廓。入住的旅馆就在卖场的边上和楼上,新改修的,干净,便宜,且较舒适,只是房间的隔音不好。方便就行,设施齐备,也就睡那么一觉罢了。疲倦了,也就无暇欣赏夜的宁静了。|||早起,近8:00了,虽然还是乏,因为要去江都,不能多睡了。等了一会儿,同行的小张说这里的同事介绍个不错的地方,附近很多人都去那里吃早餐,是个面馆。|||好吧,反正我挺喜欢吃面的(其实我都挺喜欢的,只要是吃的,我都愿意去尝试,不对,是品尝)。好近,出门左拐几米,再左拐进弄堂,右首10米远就到。还没来及看清店面的修饰,脚就迈进了屋子。只有2、3位客人,站在柜台前等着,迎面是几张长方形的木桌子,台面压着钢化玻璃吧,桌子是那种厚重的松木纹理的深木色,桌面整洁透明,简洁的陈放着白瓷的作料壶和2个杯子;桌子右面5张,左面3张,让我称奇的是,有3张桌子上面依次摆放了五子棋,围棋和象棋,耳边听到的是通灵澄澈的古筝和琵琶曲,曲名我叫不上名字(嘿嘿找时间我得补补中国乐器的课哈)。|||再端详,左首不大的吧台后面,女主人约莫30岁吧,1米6不到的个头,穿着很得体的淡浅兰色镶花边的中式袄,面容恬淡,带着甜美的微笑,招呼着客人,语气柔和宁静;她的身后,靠墙的小桌上摆放着2个音箱,古筝曲正缓缓的从那里四散流淌。墙面上有序的张贴着各种面点的名称和价格,再过去是简洁古朴的暗色格子墙面装饰,房顶上吊着几盏格子条纹深木色调的椭圆长柱形的装饰灯,很自然协调的点缀在典雅隽永的氛围中,浑然一体,妙手天成。(直到此时,我依然是背对面馆外站着的,仍然没分清方向)|||需要先买单,这时候我才发现吧台上安着一台点餐打印机。蛮规范的啊,心里想着就望向厨房:隔起来的配煮间自120公分柜台之上都是透明的,男主人很英俊,约177的身高,戴着一副黑边眼镜,浑身散发出一股书卷气,衣着整洁,扎着一条白色的围裙。“腰花要嫩点还是老点?”他对着我前面的客人咨询着,得体而不卑,周到且礼貌。|||女主人把我买好的面单递进了厨房,眼睛盯了一眼男主人,漾起细微的体贴和幸福的神情,抻了把先生的围裙。接着对2位外带的客人甜甜的招呼:“先生再见!”|||我们的面开始煮了,奇怪那面是一袋袋包好的,整齐的码在靠店外的货架上。先生适时解开了我的疑问:“这是手擀面,外订的,每包4两,包好,不失水分,筋道,口感好…您香菜要吗?”|||经过了解,我知道这个面馆开了不到3个月,那两口子是因为喜欢做面馆,才开的。生意还行,但只是周边的固定的人知道,也很喜欢来这里。他俩以前是做什么的,他俩能挣到多少钱呢?我很享受的品尝了这碗牛肉面后,带着这些疑问,不舍的走出了面馆。回头打量,门面也和屋子里一样,和男女主人一样,有着一股古雅的书香,叮咚的琴音。只可惜,他俩的店,只有2盏“面”字。哦,不是,走了10多米,穿越通往四望亭路的楼廊,还有一盏“面”……|||此刻,当我回想起这个面馆里,他们夫妻对视的一瞥,我还有一泓清清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