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年四月下旬,我匆匆游览了位于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当地叫“坑”的村不少,类似于我们寻常的“庄”和“屯”。|||之前,知道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个县面积是我们满城的四倍半,人口接近我县。我们造访时,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刚刚开遍,偶见零星的黄灿灿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导游是九江市的一个小伙子,普通话还可以,但是个别发音不准确,比如把“李坑”说成“李ken”。从他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李坑是徽州文化的活化石。徽州文化同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三大区域文化显学,而徽州文化是指古徽州一府六县文化,其中包括时任总书记胡锦涛的家乡安徽省绩溪县,包括后来划到江西的婺源,一般专指南宋以来,元、明、清之际昌盛一时的地域文化。|||我们下了大巴,步行几百米的水泥路走进李坑村口。算不上美轮美奂,算不上古色古香,步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牌楼,估计是开发旅游后的建设。那里的村庄掩映在群山环抱之中,路两旁有翠绿的竹子、潺潺的溪水。和我的家乡相比,那里山更矮,但是满山的青绿,北方少见的河流在那里随处可见。李坑村就是依山依溪而建,溪水从山上流淌下来,村中间则是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小村不大,建于北宋1010年,那时我的家乡则是大宋朝北国的边境,而江南则是世外桃源式的怡人,没有契丹多年的侵扰,后来也没有燕王扫北的荒凉,没有大顺军败退的狼烟,没有八国联军的炮火,有的是客家人安居乐业的厚道和勤劳。该村现有260多户,历史上仕官富贾达百人,留下传世着作29部,这确实是值得炫耀的文化。|||李坑村的建筑,虽也有旅游开发的痕迹,但总的说,是原生态的:街道溪水相通,青石板铺道,民居都是白墙青瓦、参差错落,格扇门窗,方柱石基,木雕、砖雕、石雕让我们大开眼界,每一件都是艺术的精品。徽式建筑不像北方重视大院落,与我家乡过去因抵御狂风等灾害相比,李坑的建筑稍有讲究的,就是房屋的高高翘起,翘脚式风火墙,还能锁住肆虐的大火,实现了美观实用。看“大夫第”,看祠堂,看绅士人家,都是小院落,但内容丰富:徽州的民居有凹形、H形、回字形等,里面的基本组成单元有天井、厅堂、厢房、门房、廊等,它以中轴线为对称轴,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式三开间,中间有厅堂,两侧为厢房,并以天井为延展,纵向为进、横向为列,院落相套,纵深发展,若子孙繁衍,不像我们北方讲究独家独院,而是一进进、一堂堂,形成豪门大宅。站在几处房屋的天井,发现都是石板铺地,为低于屋面20来公分的长方形池子,大小相当于屋面平时一个半宽窄的单人床。站在那里,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若是雨天,池子与住宅下水道相通,这样天井就有通风、采光的功效。一般人家还放着一口大缸,现在当地人赋予其保佑平安之意,鼓励游人往里扔硬币;其实,里面满满的水,是起消防作用的。厅堂正壁有高高的匾额,有苍劲有力的堂名,有挂中堂画的,有在柱子上镌刻楹联的,那就是家风的体现,如“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中存一点子种孙耕”、“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教人豁达、勤劳,有的则带有“学而优则仕”的光宗耀祖思想,这轮不到我们求全责备。|||李坑村在全国据说保留下唯一的“申明亭”。那是村口一个木制建筑,是道德教化的场所,谁要是有恶行,在此张贴公布。遥想古代社会,道德的力量也是很神奇的,不至于现在某些人作恶甚至从监狱里出来,照样昂首挺胸、吃香喝辣的,养个二奶、三奶的依旧风光。|||村中间的小河边有一群中学生在写生。我近前看,人家旁若无人,素描也好,工笔画也好,满带劲儿的。在这样明媚的春天里,他们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一定会有很多创作的灵感吧?我对人造的现代景观兴趣索然,向往的就是李坑这样的近似原汁原味的文化。你以你的角度去思考,你以你的兴趣去观赏,开开眼界,长点知识,韵味无穷,乐哉。|||(原创作者:靳文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