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心情日志 > “以好为祸”的启示

“以好为祸”的启示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17 03:35 编辑: admin 查看:
我们的祖先曾经将人的兴趣爱好视为“祸之媒”,并说“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古人的这句话,虽不免有失之偏颇之嫌,却又实在不能说全无道理。|||人生在世,情致所至,难免各有所好。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唱歌跳舞;集邮收藏,不胜枚举。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怡心养性陶冶了情操,实在无可厚非。然而,无规矩难成方圆,凡事都应有个度。倘若所“爱”不当;所“好”无度,势必为其所累,甚而至于演成祸患。在这方面,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众所周知,唐宣宗李怡(后改名李忱)是唐宪宗之子,唐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李怡年轻的时候为了免受政治迫害,韬光养晦,故意装傻。唐武宗病危时,宦官们为了找个好控制的人当皇帝选择了李怡,没料到李怡改名李忱,一登皇位立即显出精明强干的一面。|||《资治通鉴》第249卷在他死后有评语曰:“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他是晚唐的一位难得的明君,直到唐朝灭亡,还有人思念歌咏他执政时的政治,可见其魅力之大。《资治通鉴》249卷这样记载:“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得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因上幸后苑奏乐,乃设虚坐,置琵琶,而罗拜于庭,且泣。上问其故,对曰: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大意就是——宫廷乐工罗程,善弹琵琶,武宗时已经得到宠幸。唐宣宗是个音乐爱好者,更加宠着罗程。罗程因此脾气大长,有人瞪他一眼,他竟将人杀死,京兆府于是将他逮捕入狱。罗程的同事们在一次音乐演奏会上,专门为罗程设一虚席,还放声大哭。唐宣宗问这些乐工为何哭泣,乐工们说:“罗程虽然罪该万死,但我们惋惜他的琵琶演奏天下无双,以后在宫廷演奏中再也听不到了!”唐宣宗说:“你们惋惜的是罗程的演技,我所珍惜的却是高祖、太宗的法度。”结果,罗程还是被判处死刑。唐宣宗很圆满的处理好了爱好与工作的关系,在自己喜欢的艺人肆意妄为的时候,他采取的是冷静理智的态度,很有些借鉴意义。|||兴趣爱好是否有益关键有三:一曰恰当;二曰适度;三曰决不因之丧志。所谓恰当是指所好务必高雅,有利于身心健康;所谓适度是指决不过分沉溺其中,将所好把握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须知,业精于勤荒于嬉,不可因所好耽误了正事;所谓不因之丧志是指做人之要义在于奉献社会,沉溺于爱好不能自拔必然冲淡自我上进心,作为普通人不可不谨慎从事;倘若身为公仆那就更需警惕了,须提防别有用心者投其所好。传说战国时的鲁国丞相公仪休虽然平生好鱼,却对那些心术不正的行贿者保持高度警惕,一次次拒绝他们的所谓“授鱼”,堪称“好不演祸”的前车之鉴。|||写过《中国紫砂艺术》的陈传席却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所谓癖者,大抵爱一物而不可自已;为得一物而至倾家荡产;为护一物,乃至投之以生命——待物尚且如此,况待友乎?然其能如此者,皆因深情所至也。”玩物,玩出了深情,能够以待物之心待人,自然不会锱铢必较。玩成癖者,可以算作玩出了一种学问,至于因为玩而容易丧的“志”,也许不是什么大志,历史上许多的有名望的大人物都有癖好,却也并没有因为爱好丧失了志向。唐太宗好玩鹞子,常常把玩不已。某日正玩,恰好宰相魏征来见,只好藏鹞于怀,单等着魏征走了才好避免宰相多舌。不料魏征舌长话多,久久不肯离去,可怜太宗生生闷死了怀中的鹞子。太宗不单单是有此好,他还好玩字帖,死了也要把王羲之的《兰亭序》陪葬,这样的一位君主可也并没有因为爱好耽误了正事,仍然成就了着名的“贞观之治”。|||兴趣爱好是人生的一道风景,偶做浏览可以愉悦身心,使生活充满光彩。然而即便是人间胜景也不可流连忘返,因为人生的要义乃在于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与进取。
上一篇:白骥过隙后 下一篇:充斥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