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心情日志 > 将军桥

将军桥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17 04:06 编辑: admin 查看:
“将军桥”建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她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沂水县圈里乡天晴旺村的小河上。|||“将军桥”全部用花岗岩石板建成,桥身长10米,宽2.2米,高2.5米。桥面由六块经凿雕厚约30厘米的石板组成。桥下有3个桥墩,桥墩由长条石叠垒组成用来支撑桥面。三个桥墩又把石桥分为四个桥洞,石桥不但坚固而且非常壮观美丽。使山村东西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1939年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三个年头。在这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的非常时期,原东北国民军将领于学忠主动向国民政府请缨,率“鲁苏战区”及五十一军所部进驻沂蒙山区进行抗日。|||是年“鲁苏战区”设在圈里以北得的许家庄,五十一军所部113师师部进驻七箭村;113师所属特务团负责保卫战区司令部,678团驻守唐王山、虎眉山。674团驻守安丘市柘山镇的擂鼓山,担负牵动东南面之敌寇;677团部署在外围作策应、增援之用。临近安丘的徐家沟、柳沟村由骑兵连驻防;司号连驻虎眉山南的槐抱榆村。|||“鲁苏战区”首脑机关出于抗战形势的需要,司令部决定创建“鲁苏战区干部训练团”,地址选在圈里以东不远的天晴旺村。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亲自兼任干训团团长,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将军负责干训团的筹备工作。战区少将参谋长张植桴任干训团教育处处长。干训团下设机构有:政治部、教育处、秘书室、副官室,后又增加了军需处和医药等专业。|||干训团的训练对象是:战区军队中营级以上的干部;训练内容是:抗日游击战术的理论学习及实战演练;训练期次:每期半年;每期训练人数1000—1500人之多、(其中包括收编的地方武装力量等)。|||干训团的创建,为抗日战争培养的大批人才,同时也提高了军事干部的游击战争水平,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为长期抗战奠定了基础。|||此时的山村沸腾了!偏僻的山村成了抗战时期富有生命力的摇篮。干训团之所以在此创建有其重要的军事意义。这里地势险要,沟渠纵横,便于展开游击战。这里又控制着原莒县、沂水、安丘三县交界处的三角地带方圆约20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对日寇的交通命脉—胶济线、津浦线、陇海线以及台潍、沂青公路构成了重大威胁。这里又是东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村北是崇山峻岭一直延伸到唐王山、太平山。太平山下就是沂青路(现227省道)村南是有名的荆山,荆山突兀险峻,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干训团团部建在村中南北向小河的东部约5000平方米的平地上。团部东面建有大会堂一座,能容纳500多人,大会堂东面建有3米高的平台。供将军向学员作抗战形势演讲和战术讲解。高台上放有一架干电池大功率收音机,供学员每晚收听抗战新闻、战区将领每周在此召开例会,做精神讲话。同时还特邀在鲁八路军115师的首长作形势报告,八路军115师曾派出学员参加培训。因此官兵和村中老百姓称高台为“将军台”。而将军台前的石桥人们很自然的称作“将军桥”了。|||这座石桥是1939年完工,是驻地官兵就地取材、劈山凿石、选择石料、手搬肩抬建起来的。|||当年的大会堂及东面的“将军台”早已荡然无存。干训团的旧址上已建起一排排的瓦房,只有“将军桥”至今傲然屹立在河面上。“将军桥”是当年抗日志士坚决抗击日寇、抵御外侵的有力见证,又是爱国将士英勇抗敌,敢于牺牲宝贵精神的象征!|||在实现村村通工程时,圈里乡党委政府为保护好“将军桥”这一文物,绕道小河上游修建了滚水桥,使“将军桥”完好的保存下来。|||如今“将军桥”在各级党组织政府的关注下,在天晴村干部和群众的保护下仍坚固如初,更加焕发出她的深远意义。“将军桥”现已成为沂蒙山区圈里乡一带靓丽的风景线。|||现在“将军桥”引来不少游人观光、游览,以凭吊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五十一军将士。|||每当人们看到或观光从“将军桥”上经过时,自然会唤醒自己:“不忘国耻,驱日保钓”!|||抗日将士的英灵万古千秋!|||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殷方利|||20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