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蒋勋的忠实粉丝、国学爱好者,白领、上班族、学生、企业界人士等等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海报:
内容简介
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大家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说宋词》全书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作者简介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精彩书评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台湾著名作家 张晓风
长久以来,弱势者视美为奢侈,不敢言美;利益者视美为夸富,役使糟践,美感已为GDP所牺牲。直到经济转型,苦于品牌升级、设计加值之时,才回首茫然,心虚自卑,模仿失据,而先生却早数十年已藏宝救亡。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
——2010年台湾出版界“出版风云人物”获奖原因
目录
第一讲 李煜
亡国之前的李煜
亡国之君李煜
第二讲 五代的变革
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富三代”的李后主,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
政治上的失败者,文化上的贡献者
第三讲 冯延巳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词在宋代就是今天的流行歌曲,柳永比伍佰还要红
与唐诗不同,宋词很少用典故
第四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范仲淹首先是个政治家
北宋开国时期文人的文字修养真是太好了
身兼政治家、军事指挥官、文人数重角色的范仲淹
第五讲 苏轼
苏轼创造了一种文学风格
文学极品的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在苏轼身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东西
第六讲 柳永
柳永,历史上第一个拒绝考大学的小子
宋代的大众歌手--凡有井水处,必有柳词
柳永如果生在明清,恐怕活不下去
第七讲 南宋词的美学
和平年代才会有“雾失楼台”这样的诗句
李清照批评苏轼不通音律
文学性上苏轼是胜利者
第八讲 周邦彦、秦观
宋代从开国的军人文化,逐步转向了优雅文化
历代帝王如果考文化课,宋朝皇帝能考第一名
宋代文化发达与书籍出版密切相关
改朝换代只是政治改换,文化不能改
第九讲 李清照
李清照与苏轼,两种性别,两种美学
李清照的才华来自父亲和丈夫的鼓励
即使李清照写出抗金救亡诗也会显得很假
数千年的文化中,没有女性立场,李清照是第一人
第十讲 辛弃疾
辛弃疾与姜夔,是南宋时代的两面
评价历史人物很难跳出“好人”与“坏人”的窠臼
姜夔关注的是改朝换代之外的、属于老百姓生活的东西
南宋第二代,却称自己是“江南游子”
精彩书摘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两句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也就是我提到最能够入画的那种画面, “独立小桥风满袖”,它绝对可以是像宋徽宗后来拿来考画家那样的一个诗体。我们大概都有过这个经验,人一定不多,在某一个傍晚,有风,然后你自己站在一个空旷的地方,你的衣服被风吹起。“独立小桥风满袖”,其实是一个自己存在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一种饱满,也是一种孤独。饱满和孤独看起来是两个不相并存的生命状态,可是同时存在。你大概在最大的生命喜悦的同时,一定有最大的生命感伤,因为它们是同时并存的,所以我想“独立小桥风满袖”是一个意象,它没有我刚才说的喜悦或忧伤,可是我们会感觉到它其实在传达的是双重感情。大家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找一下,是不是在自己的一生当中有过一个“独立小桥风满袖”的体验。比如在爬山的过程当中,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被风吹满,衣服的每一个隙缝里面都有风,而且风在同你的身体发生对话,这个时候你好像才第一次意识到你是存在的,你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个体,既感觉到了喜悦,同时你又有感伤,因为你知道它会消逝。
“平林新月人归后”,也是一个意象,一片树林上面,有一个刚刚升起来的像眉毛一样的弯月,一轮新月,人已经走回去了。注意是“人归后”,因为“人归后”以后剩下的画面是一个空的画面。
我们会发现,唐朝的画面里都有人,而宋朝的画面经过五代以后,人走掉了,有一点像欧阳修讲的“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样一个感觉。所以你在宋以后的画里看不到人了,因为人远离了。“平林新月人归后”是把人拿掉以后看到的风景,在唐朝没有机会看到没有人的风景,或者不从人的角度去看的风景。从人的角度看到的风景都是征服的,不从人的角度看的风景,才是宋朝提出来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它使你自己以一朵花、或者一片雪片的经验去看宇宙自然,使你自己成为大自然当中的一部分。
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为什么我喜欢北宋的知识分子?因为我觉得北宋的知识分子最像人了。这个说法有点奇怪,知识分子当然都是人。我的意思是说历史上知识分子很难做自己,反而一直在文化里被扭曲着,尤其是在政权当中,他被扭曲以后回不来。可是宋朝的知识分子可以回来做自己,可以回来做自我,而这种自我的释放使得宋朝在文化的创造力上,产生了一种我们叫做“平淡天真”的东西。宋朝的美学最喜欢讲的字是“平淡天真”,就是不要做作,也不要刻意,率性为之。
各位如果去台北故宫看到《寒食帖》,你会觉得宋朝人写字绝对不像唐朝人那样规规矩矩地写楷书,他可以随意,写错字就点一点,再改一改就好了,没有人规定一个伟大的书法里没有错字。所以《寒食帖》里错字都可以存在,他觉得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再写一次呢,生命里面的错误让别人看到会这么难堪吗?这个字错了,他把它圈掉,旁边又补上一个字,这些在书法中都出现了,所以黄庭坚、苏东坡的书法里充满涂改的部分,书法的美学因此从一个官方的很正式的规格转成为性情的流露。就是说所谓的艺术是可以看到你的真性情,你的真性情里面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去掩盖它。
我在前面曾讲到宋代的文人崇尚理学,其实这样的一个哲学,它也与后蜀跟南唐有关,渗透了它们某种非常奇特的流浪感。我用到了一个很特殊的词汇——“流浪感”。我讲的“流浪”,意思是说一种生命的不定形式,是说我可能在旅途当中。我们介绍过《春江花月夜》,那就是一个旅途当中的流浪感,可是更大的流浪,有一点像佛经里面说的“流浪生死”,就是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流浪之感,这个流浪之感使我讲的那个生命的不定性,会产生真正的惆怅跟愁绪。
.墙里秋千墙外道,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有些诗让你觉得怎么会这样写?墙里面有秋千,墙外面有一条路,讲没讲不是一样吗?实际上像苏轼这种高手,当他没有大事件的时候,任何东西都可以信手拈来。“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行人”就是路上有行人在走,就是苏轼自己。“墙里佳人笑”,墙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在荡秋千,一面荡一面笑。如果是拍摄一个影片的话,大概是苏轼踮起脚尖,一直想看那个女孩子多漂亮,笑声那么美好的感觉。可是女孩子大概发现了他在偷看,所以“笑渐不闻声渐渺”,女孩子跑掉了,笑声越来越远,然后就听不到了。“多情却被无情恼”,他觉得他自己是一个蛮多情的人,很想认识一个美丽的少女,与她讲讲话,结果人家很无情地离去。
我们看在北宋词当中,这种真性情,这种自我调侃和自我解嘲,大概只有苏轼有。我想如果在今天他跑到一个咖啡厅,跟一个女孩子搭讪,如果那个女孩子不理他,他也会摸摸鼻子自我解嘲。我觉得这是一种格调,是很难做到的,他不侮辱自己,也不侮辱对方。在情感的多情和无情当中,人们通常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不会替对方设想,可是苏轼没有,他会觉得没办法啊,“墙里秋千墙外道”,是一个现状。我甚至觉得他的东西常常像禅宗,反映了一个生命的状态,所以我特别喜欢这首诗。当然苏轼自己也最喜欢这首作品,他到晚年要歌妓唱的一直都是这个,可是那时大概年纪大了,听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写过的诗,每一次都会掉泪的。
“多情却被无情恼”绝不是抱怨,而是自己摸摸鼻子就走了,而且还调侃自己说,你趴在墙上看了半天人家竟然不理你。这是个很难的分寸,你现在每天看社会新闻,很少看到有人抱着“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心态,拍拍屁股走了,大概都变成对于对方的侮辱或对于自己的侮辱,最终或许成了悲剧。所以我非常喜欢苏轼的情感,我觉得苏轼的情感是一清如水,他有眷恋、有深情,在《江城子》里有那样的深情,同时又有豁达,他的深情与豁达刚好变成一体的两面。我们常常觉得既然有那样的深情眷恋和缠绵,他就不可能豁达啊,可苏轼很特殊的一点是,对于眷恋和豁达,他竟然可以合并。
在苏轼身上,融合了儒释道
我们前面讲过,在苏轼的身上,完美地体现了儒家、道家、老庄、佛教所有东西的融合。所以我在很多场合提过,苏轼在宗教上的领悟,其实不是说达到多么高的境界,而是他发现自己没有达到多么高的境界。记得苏轼读佛经然后写信给佛印和尚说,最近修炼到八风吹不动,也不贪婪了,也不嫉妒了,也不生气了,什么都没有了。佛印和尚就原信退回说他放屁,苏轼气得半死,跑到金山寺去大骂佛印,佛印就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马上就懂了,自己也哈哈大笑,后来还把他做官的玉带押在金山寺里面作为镇寺之宝,说我要这些身外之物干什么。因为你以为自己修炼得很好,既然八风都吹不动,可人家骂你放屁却会生气。所以这个是苏轼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回来做人了。其实修炼是为了回来做人,不是告诉别人我多了不起,告诉别人说我没有那么了不起,才是修行。
苏轼很有趣,你越读他的传记越喜欢这个人,因为他处处流露出“我其实做不到”。对于人的眷恋,人世的牵挂他都放不下,可是他每天又写文章说我要放下,在这当中可以看到他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没事的时候吃饱饭他就摸他的肚子,肚子很大,然后就问别人,你知道这肚子里都是什么吗?有人讲是一肚子文章,都在吹捧他,他就摇头说不是。后来问朝云,朝云说是一肚子牢骚,他说对了,其实他很了解自己。我觉得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大智慧,因为在生命里我们会作假,我们甚至会塑造出一个假的自我出来,甚至越来越觉得这个假的自我是真的自我。尤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越读哲学、宗教的东西,越觉得我领悟了,领悟以后你越容易自大,越容易发言不逊。可是苏轼的每一次悟道过程都会被破功,他就会哈哈一笑,他觉得真好,破功了,因为破功你反而轻松了,你不必背负我是悟道者的那种尊严,我想这是苏轼最了不起的地方。
……
在线阅读
《蒋勋说宋词》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