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张志勇:感受诗思的生动和悠远

张志勇:感受诗思的生动和悠远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7 02:2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读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詹福瑞教授诗集《岁月深处》,使我们重新找回了诗歌文学。这是一部诗情醇厚、意境悠远的现代诗集。其诗句的厚重和凝练,诗思的生动和悠远,不断撞击着我们的心田。

  对于山间的春风,诗人在《风》中这样描绘:“山间的风还有些扫脸/却再不往人的怀里钻/只在脸上蹭来蹭去/凉而湿润/尖利的呼啸/似乎已经随着河冰溜走。”把春风料峭刻画得真切而自然,非有过乡间亲身经历的人不能言说。

  形象思维是诗歌的法器,能使诗歌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可是太苛求,会多少有点卖弄之嫌,而这就需要逻辑思维加以约束。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是一种对生活的认知度,就是要抓住重点,要抓住读者的感情,而诗人在他的诗歌中两者的结合是十分巧妙的。《燕子》:“在一场潇潇暮雨中/今年的燕子如期而来/屋子里母亲常坐的炕头却空了/房梁上燕子也只飞回了一只/院子里白花花的雨下得极凄迷。”全诗情与景构成了催人泪下的意境,“房梁上燕子也只飞回了一只”的感觉以及诗人“母亲常坐的炕头却空了”的种种回忆,让雨、燕与对母亲的回忆的情感产生巨大的空间,情与景在这里生成了一种新奇的力量。联系新月派徐志摩、朱湘、卞之琳、陈梦家等人的诗歌风格,可以看出,诗人汲取了他们创作中的长处,既有着“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也有着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倾向,以单纯意象写出清淡的雨丝中燕子的呢喃,使得诗人对母亲的回忆不断回旋。

  年月逝去,母亲千秋,在今年的一场潇潇暮雨中,燕子如期而来,诗人却黯然神伤:“屋子里母亲常坐的炕头却空了/房梁上燕子也只飞回了一只。”诗人没有仅仅对燕子这一形象放到雨中进行建设,而是按照正常的逻辑延展,回忆起母亲曾经对雨中燕子的话语,上升到对母亲的追思和想念之中,诗情深厚,温婉有致。

  再如《照片》中“阳光和月光无痕/如水声潺潺不息/挟走了生命里所有的水分/人生就风干为扁平的记忆”。在人生和岁月的官司中,由“挟走了生命里所有的水分”,可知失败的总是人生,使得“人生就风干为扁平的记忆”,既不甘也无奈,很有穿透力,可以说词语的选用,造句的分寸,都充满着灵动与机智,萧散与流畅,让读者没有一丝的阅读障碍,在不露声色中,读者受到了较强的艺术感染。

  翻读詹教授的这本诗歌集,我注意到,诗人并未将视野局限在青龙这片土地上,广袤的大地处处都可成为他诗情的源泉。通过他的诗,可以跟随他来到宝岛台湾,领略日月潭的夜晚“挂在龙沙的月牙上/无声之声/万物私语着/水悄悄地爬上床头/漫成午夜的一丝凉意”,日月潭的早晨“一抹鱼白/变换着波光中的鳞片”;聆听康桥和楼群的絮叨,“水清清地流着/招摇着荇草/船慢慢地摇过/八十年前的楼群;”感受约克郡城墙的垛口和塔楼,“时间在这里/一下子慢了下来。”他的诗风与所要描绘的内容相得益彰,写红海,自有红海“热浪蓄积”在;写尼罗河的清晨,笔端又化入了“流入埃及人往下深植的粗壮的根”的深思。在《特拉维夫手记》之二《墓地》中,诗人面对圣城山坡上以色列人的墓地,有“我不知石碑与圣殿有何区别/是生者自扰是逝者自安……不知你的生平又有何妨/当我低下头去时/也许/会轻轻地叫出你有过的名字”。这些诗行,让全诗深邃起来、空灵起来、活跃起来。

  当代人不怎么爱读书了,不少人依附于声像及图画来迁就“读图时代”的文字阅读。但是,食后饱腹的便当一样的东西是我们最需要的吗?回答是否定的。最终给人们精神深处带来愉悦感动的还是那些有着厚重的人文内涵、深邃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的作品。詹教授的诗谦逊、诚挚、平易,对周遭的生活充满了兴趣,对生命饱含关爱的情怀,正是人们所需要的。(张志勇)

[责任编辑:窦宝国]